文/記者廖儷芬
自然、手感與心意的文化織融。這一天,一群來自臺灣西部的染織朋友,頂著颱風過後的微雨抵達花蓮,為的是一場說好了就不會缺席的展覽「虹.心手相會染織創作展」。
展出作品橫跨服飾、絲巾、門簾、包袋、茶席、抱枕等,作品所用材料,多為天然植物染料,從臺灣各地山林、水源與土地中提取色彩,染於棉、麻、絲、毛,回歸自然手感之美。臺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理事長賴美智特別提到:「協會已走過七年,我們都是靠彼此相挺,一路織過來的。」

多樣織法與材質融合文化創意與生活應用。(陳淑燕提供)

染織,是一種生活的美學這是一場不僅能看、能觸,也能「用」的展覽。(陳淑燕提供)
花蓮纖維工藝家陳淑燕參觀表示,這是「生活裡的藝術」,不是遠觀文物,而是可穿、可用、可觸摸,甚至帶回家的工藝。陳淑燕特別喜歡一件服裝設計——以麻棉為布底,拼接上植物壓染出來的虎斑紋理。創作者說:「這片布,是我在溪邊撿落葉壓染出來的,穿在身上,是與自然同行。」這樣的話語讓陳淑燕動容,她想到自己初學植物染時,那份對葉子形狀與色澤的執著。
導覽時間,聽著其他創作者介紹作品:有人用玉米皮製作出有機的花型裝置,有人將秀姑巒溪的石頭紋理轉化成布面圖騰,有人結合夢網與編織技法,創造出寓意祝福的吊飾。每個故事背後,都是創作者長時間累積的感知與技巧。
這場展覽是染織人的聚會,這些年來,染織工藝家持續研究植物染與手工織作,不只是為了保留技藝,更希望讓藝術回到生活之中。◇

天然染料來自植物、石頭、果實,落實於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每一件作品不僅為藝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陳淑燕提供)

細膩的織染藝術。(陳淑燕提供)

台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藝師作品(陳淑燕提供)

染線(陳淑燕提供)

染布過程(陳淑燕提供)

台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藝師作品(陳淑燕提供)

台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藝師作品。(陳淑燕提供)

同行相扶,染織路上不孤單。(陳淑燕提供)

展覽導覽中,設計者親自解說創作技法與靈感,觀眾聽得專注入神。(陳淑燕提供)

設計者講述作品創作過程,從植物壓染到穿在身上的手作溫度。(陳淑燕提供)

這是一群不因時間而改變初衷的人,每一次聚首,都是彼此力量的交換與傳承。(陳淑燕提供)

染織的真諦:藝術源自自然,也回歸生活。(陳淑燕提供)

工藝家分享數十年技藝經驗,傳承技法也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陳淑燕提供)

彼此打氣、彼此稱讚,沒有浮誇的話語,只有一個個真心的「讚」。(陳淑燕提供)

染織夥伴開心合影,為彼此多年的堅持與努力點讚。(陳淑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