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陽開心農場 食農教育我最行

家長教學生整地栽種(記者郭麗蘋/攝影)
家長教學生整地栽種(記者郭麗蘋/攝影)

【記者郭麗蘋/彰化報導】

彰化縣溪陽國中透過食農教育,將學習場域走出教室,讓學生親自貼近每日生活的土地和環境,體驗父母親務農的甘苦,並培養在地關懷的人文素養。

溪陽國中非常重視鄉土教育,已培育許多在地領導人,尤其是農會理事長、總幹事、秘書等重要幹部都是傑出校友。本學期溪陽國中規劃了「開心農場」的主題式課程,縣府補助了3萬元經費,進行一系列的前置作業,包括搭建網室及購置工具的詢價過程中,網室估價過高,團隊老師們決定自行採購材料並建置,犧牲休息時間自力完成採購鐵管、自拌水泥並穩固地基等網室結構,接下來在10月份由老師和退休人員帶領學生開始整地、修剪樹木、除草及撿拾石頭等整地工作。

校長黃森明表示,學校所在是濁水溪畔肥沃土壤,大部分學生家長從事農業,俗諺說「吃米不能不知道米價」、「吃果子要拜樹頭」,因此學校希望帶領學生認識家鄉產業,深入了解家鄉環境,從實際勞作中,體驗從事農業的甘與苦,讓孩子思考農業的出路及能為家鄉做些什麼?

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體驗農作,經歷數月有成,孩子們開始親手種下菜苗,成為開心農場的共同耕作者,參與的學生都非常興奮有機會實際體驗。大部分學生雖是初次接觸,但都報以歡喜心向老師和家長學習。

11月起購買栽種土,因場地關係無法以機械移入農地,開始由同學人工搬運移入農土,接下來邀請家長到學擔任講師,講授挖掘溝畦及施肥課程做好基礎工程,終於在11月29日下午讓孩子們開始親手種下菜苗,成為開心農場的場主,開始照顧農作物,參與的學生都非常興奮有機會實際體驗,希望好好表現,期待來日能豐收。

溪陽國中也獲得溪州鄉公所補助食農教育經費,學校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辦理,請家政班的媽媽們教導孩子體驗溪州農特產,製作創意飯糰,最大特點是將溪州鄉的特產—紫米與芭樂入菜。

很多同學雖然知道溪州特產是芭樂,卻從未嘗試過將芭樂包進飯糰裡,學生一邊努力學習包自己想吃的飯糰,一邊也必須完成像方所設計的學習單。學習單除了讓學生用手機進行行動學習,了解食物的生產履歷過程,並結合宣導反家暴、拒絕含糖飲料等教育,是學校結合社會教育的成功案例。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