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fotolia)
糖尿病神經病變(fotolia)

文/記者李郁玫

32歲的張小姐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自從17歲開始就肩負控制自身血糖的重要任務,從事服務業的她,血糖總是無法控制穩定。從8年前開始,張小姐總感到腿部不適,時而有刺痛的感覺,像是千萬根針扎進腿中,也像是被數百隻鳥啄。一開始張小姐以為是每天的慢跑習慣造成,但經過一段時間休息總不見好轉,晚上睡覺時也會因此痛醒,睡眠品質深受影響;白天工作時也因為腿部刺痛腫脹,而影響工作效率。後來在某次回診時,張小姐向醫師述說腿部與腳部的不適症狀,醫師隨即安排她接受相關檢查,才發現是罹患糖尿病周邊神經痛,幸好及早發現,經治療之後,疼痛症狀已減緩許多,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 

25%糖尿病患者會併發DPNP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並且必須要面臨截肢的原因之一,而糖尿病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糖尿病周邊神經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簡稱DPNP),則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臨床上約有25%糖尿病患者會有此一困擾。 

DPNP的發生部位與症狀

DPNP主要發生於下肢或腳部,可能持續性或陣發性,患者除了會感受到位於腿部深處的痠痛之外,也可能有刺痛、燒灼或電擊般的疼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目前DPNP的致病機轉仍不明,未有根治的療法。通常在夜間或天氣太冷、太熱時,疼痛感會變得更嚴重,還有下肢可能會喪失外力造成的疼痛感受,以及失去對溫度變化的感覺,容易不知不覺就受傷,導致足部的潰爛,或是神經病變性骨關節病變,嚴重恐導致截肢。 

糖尿病患對於DPNP的認知不足

杜思德提出,一項針對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泰國等5個國家,年齡介於18~65歲的500位糖尿病患者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平均高達60%以上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會導致DPNP,大多數的受訪者平均在第一次症狀出現的1~2年後,才會向醫師反映疼痛的問題。在調查中還發現:糖尿病患者不會主動與醫師討論DPNP的問題;對於DPNP的認知很低;DPNP還會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無法專心或正常工作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DPNP的發生率隨著罹病越久而上升

杜思德說,根據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盛行率可由剛確診為糖尿病時之7.5%,攀升至罹病20年後的45~60%,其中有90%的患者會經歷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不適感。所以DPNP的發生率會隨著罹病越久而升高,但患者的預防意識卻很低。有鑑於現今糖尿病與DPNP的盛行率明顯增加,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就非常重要。為此,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在2015年提出臨床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確診時,就應該至少每年接受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測;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應該在確診5年之後每年接受檢測。 

自我檢視DPNP的高危險群

在臨床上也發現,許多患者不知如何形容疼痛的感覺,甚至與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的症狀搞混,往往拖了很久,才被確診為DPNP。為了要提升糖尿病患者對DPNP的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提出3項指標,協助患者自我檢視是否為DPNP高危險群,並注意疼痛的徵狀,及早接受診斷與治療。

1.罹病久

罹患糖尿病越久,發生周邊神經痛的比率就越高。

2.未達標

罹患糖尿病期間,血糖控制狀況幾乎未曾達標。

3.異常疼痛

下肢或腳部容易異常疼痛,且痛感超過半年未能改善。

注重足部保護以防受傷

在臨床治療上,DPNP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標,目前包括抗癲癇藥物、抗憂鬱藥物皆可用於緩解周邊神經病變所造成的疼痛症狀。神經醫學會祕書長李俊泰表示,除了藥物治療,由於患者容易有足部觸覺與知覺喪失,因此必須注重足部保護,避免受傷潰爛而導致截肢,並且建議患者穿襪子來保暖、穿鞋前先檢查鞋中有否異物等方式預防受傷,再透過適度的運動與充足睡眠,也能有助減輕神經疼痛。 

控制血糖要常保健康生活型態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提醒,糖尿病患者自身與周邊親友,對於患者的四肢健康狀況要多加留意,時常觀察是否有傷口,以及四肢的感覺是否變得遲鈍,才可及早發現問題。雖然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性疾病,但是保持「飲食有節、運動有時、作息有度」的健康生活型態,對於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只要血糖受到良好控制,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就會隨之降低。◇

延伸閱讀
老是口渴?揪出背後的黑手
2017年04月20日 | 7年前
糖尿病年輕化 運動減重控血糖
2017年04月07日 | 7年前
肥胖併糖尿病 少男甩50公斤拋憂鬱
2017年02月15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