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路腳就痛?淺談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
一走路腳就痛!很多人會認是腳的問題!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睦翔表示,隨著年紀增長,每個人的動脈壁會因為脂肪堆積而逐漸淤積、阻塞,其中尤以低密度膽固醇相關性最大(即LDL),進而造成動脈管路內徑狹窄,血流量減少,於是末端組織能夠得到的養分及氧氣減少,使身體的各個器官受到影響,這樣的過程即稱為動脈血管粥狀硬化。此類疾病的影響常是全身性,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產生狹心症(心絞痛),發生在非心臟的周邊血管即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這當中以下肢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最高,輕者肢體末梢疼痛,嚴重時則產生肢體缺血、冰冷、蒼白或壞疽甚至危及生命。
哪些人比較可能會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1.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根據研究顯示,在40歲~59歲的年齡層中,發生率為 2.5%,而70歲~79歲的年齡層中,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發生率則高達 18.8%。
2.抽菸:抽菸會大幅增加血管阻塞疾病的風險達2~6倍,超過八成的周邊血管阻塞病患者有抽菸的病史。
3.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即糖尿病):糖尿病會顯著增加風險2~4倍,而高血壓及高血脂症統計顯示增加風險1.5~2倍。
下肢周邊動脈血管發生阻塞會因阻塞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症狀:1.輕度阻塞者可能毫無症狀,或只略感下肢酸麻冰冷,根據統計,55歲以上患者的下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患者,有約50%無自覺有明顯的症狀。
2.中度阻塞者可能會出現漸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路程後,因患肢末梢血液不足而局部缺血、缺氧,導致腿部痠麻疼痛,症狀在休息片刻後,血液循環恢復足夠,又能夠繼續往前走,走一段距離後又再反複出現同樣的症狀,稱做間歇性跛行。
3. 嚴重阻塞者,除了間歇性跛行外,則可能進一步出現肢端缺血危症,包括在休息時就出現下肢疼痛,或出現慢性無法癒合之傷口、潰爛、潰瘍、壞疽等。在臨床上,有40%患者出現輕度、中度甚至重度的間歇性跛行,約10%患者則出現肢端缺血危症。
黃睦翔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病人一旦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有4%病患在五年內可能面臨需要截肢,7%病患在五年內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一旦出現肢端缺血危症,一年內的死亡率將近25%,若已嚴重到須要截肢的程度,則一年內的死亡率甚至高達45%。因此,病患若有臨床症狀,便應及早接受適當的檢查、治療以及衛教,加強控制危險因子,進而改善臨床症狀,減少截肢風險,甚至降低將來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