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湖牽水藏文化祭 追思先人傳承文化

2016年口湖牽水藏文化祭4日舉行記者會縣長李進勇與大家合影(記者廖素貞/攝影)
2016年口湖牽水藏文化祭4日舉行記者會縣長李進勇與大家合影(記者廖素貞/攝影)

【記者廖素貞 /雲林報導】

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的農曆六月初七,一場狂風暴雨奪走了口湖沿海地區數千人的生命,這場浩劫也是台灣開拓史上罹難人數最多的一次,口湖鄉民為緬懷及超度先人,每年都舉辦「口湖牽水藏(狀)」超拔法會祭典,沿襲至今已有171年歷史,成為口湖鄉特有的宗教習俗。2010年由文建會指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及重要民俗活動。今年「口湖牽水藏」將從7月4~12日展開系列活動,盼讓更多人認識牽水藏活動,不僅追思先人,也思考氣候變遷、環境與人類生存的課題。

雲林縣長李進勇表示,每年文化祭活動由口湖鄉金湖萬善爺廟,口湖、四湖萬善爺廟(下寮仔),下湖港萬善祠(蚶仔寮)三間廟宇共同舉辦,追思活動內容有超渡科儀、放水燈及牽水車藏(狀)、徒步挑飯擔祭祖、夜間萬人塚點燈,是全國獨有的民俗活動,顯現悲憫祈福求安之文化精神,極具特殊性與歷史意涵,更是世代文化的傳承。

文化處副處長陳美燕說,雲林縣出版2本繪本《海神搞錯了》及《鯨騎奇遇記》,作為牽水車藏(狀)教育文化推廣之媒介,盼讓更多人透過故事了解牽水車藏(狀)的由來,「牽水車藏(狀)」是沿海地區先民超渡水難亡魂的傳統儀式,包括排車藏(狀)、起車藏(狀)、牽車藏(狀)、倒車藏(狀)等。水車藏(狀)是以竹篾(音同滅)編紮、糊上花紙而成的圓桶狀物,高度約一公尺,中空成形,分為三層,代表水界、陰界及天界,中間插一支較長竹竿轉動狀旗,以引渡亡魂。◇

水車藏分為三層 上層代表天界  中曾代表水界   下層代表陰界  小朋友們正用心的糊水車藏(記者廖素貞/攝影)水車藏分為三層 上層代表天界 中曾代表水界 下層代表陰界 小朋友們正用心的糊水車藏(記者廖素貞/攝影)
水藏是以竹篾編織成二圈長圓筒狀上下中空高約一公尺 內圈先糊上花紙 (記者廖素貞/攝影)水藏是以竹篾編織成二圈長圓筒狀上下中空高約一公尺 內圈先糊上花紙 (記者廖素貞/攝影)
左為成品的水車藏   右為半成品的水車藏(記者廖素貞/攝影)左為成品的水車藏 右為半成品的水車藏(記者廖素貞/攝影)
來自俄羅斯的交換生也參與糊水車藏 體驗異國文化(記者廖素貞/攝影)來自俄羅斯的交換生也參與糊水車藏 體驗異國文化(記者廖素貞/攝影)

延伸閱讀
口湖牽水車狀文化祭 挑飯擔祭祖靈
2014年07月03日 | 10年前
漁民的年終 海中嬌客鰻苗登陸
2013年11月26日 | 10年前
雲林優質烏魚子 做出美味料理
2012年12月04日 | 11年前
殺魚不只取卵 名廚教煮烏魚殼
2012年11月23日 | 12年前
口湖鄉農村再生 再現浪鰻史
2012年07月22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