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7周年 看兩岸民主殊途

27年前的今天,數十萬的中國公民與學生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呼籲當局民主化,而中共給予的回應,卻是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AFP)
27年前的今天,數十萬的中國公民與學生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呼籲當局民主化,而中共給予的回應,卻是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AFP)

文/記者徐翠玲、李怡欣

1989年6月4日,中國學子與公民為了爭取民主與自由,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原本是溫和的示威抗議,沒想到最後演變成一場令人痛心的「中國國殤」。25年之後(2014年),3月19日的台灣太陽花學運,也是學子與公民的示威抗議,延燒近1個月,最終以和平落幕,一樣是學子、公民抗議卻是「兩岸」威權與民主的赤裸裸對照。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蔡宏政簡單敘述六四發生的關鍵,自1979年,鄧小平打出經濟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迅速活絡,但國營企業壟斷未改,社會對通膨、貪腐、政治壓制相當不滿。當時中共內部兩派聲音,「一是以胡耀邦、趙紫陽為首,認同民眾主張的民主派,另一派則是堅持保守不走開放民主路線。」

鄧小平最後聽信保守勢力所言,「開放自由會威脅自己的地位,更可能導致共產黨被推翻」,因而罷黜自己欽定的接班人趙紫陽。隨後胡耀邦猝死,引發六四事件,鄧更加恐懼,認定「六四學生受外國勢力煽動,將人民內部矛盾,上升到敵我矛盾」,下令北京戒嚴全面鎮壓。李鵬在《六四日記》中透露,江澤民是六四屠殺決策者,之後鄧小平廢趙紫陽立江澤民,讓江成為六四事件最大受益者,江上台,自然六四事件就會被一直壓制下去。

綜觀歷史,戰後德國一直為納粹大屠殺贖罪,德國總理甚至到猶太社區下跪,法律更嚴禁納粹標語符號出現。對照當今中共,仍選擇壓制六四歷史真相。蔡宏政說,「中共抨擊南京大屠殺,卻對自己造成的大躍進、文革、六四等殘殺自己國人行為不予檢討」,以選擇性態度來掩蓋歷史。但是,「壓下來,不代表事件就會消失,人民不會忘記,時機到來,就會被拿來檢討。」

兩岸學運 結局大不同

「社會文明程度就看他對待弱勢的態度」,蔡宏政說,中共鼓勵不文明、提倡仇恨、鬥爭的叢林法則,現在中國人的文明水準低落,沒有保護弱勢的意識。遺憾的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89六四學運,中國人渴望的民主努力了近百年,中國最大悲哀就是一直走回專制的老路,如何讓中國民間社會慢慢體現對多元尊重,這條路台灣也走很久。

黃國昌指出,六四與太陽花運動最大差別,兩者之間從後續的發展可以看出民主制度多珍貴、讓人民自己作主多重要。在台灣促成政府重新反省過去施政錯誤,是再出發很重要契機,但在中國卻是以悲劇收場;台灣真正實踐民主、自由、人權,但在中國卻往後退。

黃國昌說,當時中國失去契機,當然希望還會有再次的機會,但取決於北京當局、中國公民社會、國際對自由民主的支持,不能再縱容中共繼續為惡,以及中國內部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發展。中國嚴重社會不公義內在問題如果爆發出來,再伴隨經濟形勢下滑,中國政局能穩定多久蠻難說的。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政治學和國際關係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其最新著作《中國的未來》(China’s Future)中,則談到當前的中國與六四事件後的中國,非常相像,社會氣氛非常壓抑。

沈大偉說,「中國目前的情況和1989至1992年間較為相似,也就是六四事件之後。只不過沒像當時那麼糟糕。我那時住在北京,全城戒嚴,壓抑的情況比現在嚴重得多。但中國正朝那個方向發展。」

中國民主花朵何時開?

蔡宏政強調,「不管做什麼決定,北京當局握有最終決策,若當局不覺得民主素養是需要的,就不會去培養社會形成這股力量,若不去培養就無法凝聚改變力量,缺乏改變力量,人民就不會自覺到需要民主,這就是中國走向民主的循環困境。」

「但是自由是所有價值的最高價值」,他說,人類歷史要說有什麼值得書寫,就是少數人、在少數時刻,所發揮出的人性光輝,對後世才有啟發,讓人才有活下去的意義。因此,「不管多難,必須在這循環困境中,嘗試找到突破口。」

他舉例,這些破口,如網路、經濟、媒體等,現今中國發生維權事件,很快在網路還原現況,中共再也無法炮製像「法輪功包圍中南海」那樣的謊言矇蔽人群了。中共表面強大,其實說垮很快就會垮掉。

黃國昌則表示,江澤民在歷史上應該承擔的責任與審判,自己必須要面對。不過,他對中國透過威權機制所產生的領導人沒有太高期待,中國的改變最主要還是靠中國公民社會。中國公民社會在逐漸茁壯發展當中,到底有多成熟,他沒有資格妄加議論,但他希望中國的公民社會能夠成長、茁壯到讓中國公民意識更普及,民主的花朵才可能在中國盛開。◇

延伸閱讀
港台越民主 學者:中共越害怕
2016年01月15日 | 9年前
小黨仍陷困境 公民社會還沒有贏
2014年12月27日 | 10年前
CNN:中國公民力量越來越大
2014年06月27日 | 10年前
公民社會的抗議
2013年08月01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