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孩子令人頭痛的行為
我曾看過一則網路笑話,雖說是個笑話,卻是許多家庭中反覆上演、令父母頭痛的教養問題:
就寢時間到了,林太太軟硬兼施、威脅利誘,總算筋疲力竭地把4歲的兒子逼上了床,即便如此,躺在關了燈的房間裡,不想睡覺的兒子仍三不五時使喚著媽媽:
「媽媽,我要尿尿!好急啊,快尿出來了!」
「媽媽,電話響了!媽媽!接電話!」
「媽媽,我的背好癢,幫我抓一下!」
「媽媽‧‧‧‧‧‧」
林太太終於忍不住對著不睡覺、還一直發號施令的兒子生氣地罵道:「你給我閉上眼睛睡覺!敢再叫媽媽的話,小心我打你!」
等到她把兒子丟在客廳各個角落的玩具都收拾好,回房間時,居然看見兒子又偷溜下床、且正低眉斂目地倚靠在房門邊!氣到無言以對的媽媽火大地瞪著兒子,不料兒子猛然抬起頭、笑嘻嘻地對她說:「媽媽,我可以喝杯水嗎?」‧‧‧‧‧‧
嬰兒自我總是為了反抗而反抗
在家裡,孩子那個總是唯我獨尊、隨心所欲的嬰兒自我(嬰兒自我,也就是「忠於自己」的本能),當然拒絕讓媽媽決定他應該何時睡覺。而父母一旦為了孩子明天要早起上學,或是怕長期睡眠不足影響他的健康,只希望孩子能趕快上床睡覺,自己才能獲得些許安靜而自由的時間,於是便與孩子的嬰兒自我對立起來。
然而,每個人的嬰兒自我只會因為有人與它對立,而更加顯得意志堅定且鬥志高昂,使得父母想要讓孩子乖乖睡覺,變得更棘手難為,即使當下孩子被迫從命,不一會兒又會變個戲碼繼續挑釁父母,讓父母疲於奔命,就像一直玩著「打地鼠」的遊戲般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被迫不停地處理他所製造出來的問題。
父母面對的是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
父母要明白我們眼前看到的雖然只是一個孩子,但隨著地點、狀況的不同,與我們互動對應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一個叫做嬰兒自我、一個叫做成熟自我。
更重要的是,那個令我們頭疼、叫做嬰兒自我的傢伙,總是最早出現且擋在最前面,阻攔我們栽培與養成另一個孩子--成熟自我,甚至還會將父母糾正其不當行為的管教,全都納入並轉化成為壯大己身的力量。
所以,父母在處理孩子問題前,首先要思考並確認的是--現在我所面對的到底是誰?是不喜歡被糾正、越糾正越糟糕的嬰兒自我?還是喜歡也渴望被教養的成熟自我?
先退卻嬰兒自我 再教養成熟自我
對於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而言,兩者的終極目標雖然一致--都是要讓自己被看到、獲得注意與資源,以便能存活下來且順利地成長發展。然而,兩者所採行的手段卻大大不同。
對於嬰兒自我來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唯一真理,所以表現出來的全是隨心所欲、任性妄為的負面行為;但對於成熟自我而言,卻是「人要為己,循規蹈矩」,因此能夠照單全收父母師長所給予的一切教養,只為了要博得別人的讚賞與肯定,自己才能獲得需要的庇護與協助。
所以,父母正確的教養動作應該是:先退卻總是出現在我們面前、搞破壞的嬰兒自我,才能著力栽培在後繼出現的、一心向上的成熟自我。
只是父母教養孩子的責任感與熱情,往往使得我們一看到孩子的嬰兒自我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立刻就想要「澆水滅火」,卻沒先搞清楚起火的成因(孩子嬰兒自我的作亂),結果就像是「對油灌水」(糾正孩子的嬰兒自我,反而刺激它變得更強大),讓火燒的範圍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摘編自《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高效能父母學專家教你一招解決80%的教養問題》野人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