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餐不偏食不浪費 看日本是怎麼做的
日本的飲食教育
日本兒童上幼稚園學會的第一句話就是:「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
團體生活吃飯時,要等大家都準備好了,雙手合十,齊口同聲說:「我要開動了」。吃飽後,不可以馬上站起來,要先說:「我吃飽了」。老師告訴孩子,兩句話都含有感謝之意。
要謝謝、感恩大自然,謝謝種植稻米、蔬菜的農夫,謝謝料理做菜的阿姨,謝謝幫忙分菜的同學;日本飯前和飯後感恩,跨越了宗教,單純的感謝人事物。也讓孩子知道這些食物不可以浪費。
在日本基本每個學校都提供校內營養午餐,通常包括主食、兩菜一湯和牛乳,其中還會包含一道沙拉。小學生的熱量會控制一餐在七百大卡上下。
菜單每個月更換一次,都會貼在教室後面。早上全班點完名後,值日生會宣讀當天的營養午餐,使用的食材和哪幾種的營養成分,吃了會對身體有什麼好處,會攝取多少的鹽分和卡路里。例如說,味噌雞排有蛋白質會讓骨骼和肌肉強健,五穀飯、烏龍麵裡有碳水化合物,吃了會讓身體有力氣。
每個學生都要輪流幫忙分菜,分菜時要帶白色的配膳服,頭上戴三角巾。白飯是一盒、一盒分裝好的,發起來很方便。主食除了白飯,還有紫米飯、五穀飯、烏龍麵、中華麵、黑糖麵包、牛奶麵包、義大利麵等。吃湯麵的時候,麵也是像超市一包、一包裝好的,要吃的時候才打開放入湯裡。
營養午餐通常是老師和學生們最開心的時刻。偶爾還有冰淇淋,那天的午餐氣氛就會比平常更歡樂,學生都快快吃完自己那份飯,大家都笑哈哈的。然然把裝冰的橘子造型容器帶回家,與父母分享午餐的快樂。
日本立法提供營養午餐
1952年,日本正式制定了《教育給食法》,通過各種方式讓所有兒童都能吃上校內營養午餐。這也成為了現在日本校餐體制的雛形。
1954年,日本通過了《學校營養午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提出在國內中小學校中建立營養配餐中心,配備專業營養師,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學校營養午餐計劃。
日本的校餐不僅僅是吃飯這麼簡單,還是學生整體教育的重要一環。《學校給食法》第2條規定,學校要透過校餐開展「食育」,指導學生懂得營養的平衡、天然食材及環保餐具的使用,並了解料理的做法。
日本學校的校餐以營養均衡、種類豐富為原則。每個月的午餐食譜都由專門營養師根據有關標準,結合當地條件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所有食譜都會讓家長過目,還會邀請家長來品嚐,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在校就餐狀況。
對於偏食的學生,學校可不會遷就,喜不喜歡都要吃得乾乾淨淨。如果留下飯菜,那麼就要等吃完後才可以回去上課。很多學生因此整個午休時間都被留在食堂裡。
校餐對學生飲食的長期「糾正偏食」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也是現在日本人健康長壽、日本社會很少看到胖子的重要原因。
校餐的食物來源儘可能在當地取材,這樣孩子們可以了解本地區的烹飪文化。為了發揮校餐的綜合教育作用,教師與學生一起就餐,一邊教授飲食禮儀一邊觀察學生的飲食習慣,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養指導。
為使學生對食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生物、營養學等方面的知識,並親自動手直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部分學校在附近農村建立了水稻基地,讓學生參觀和學習水稻生產過程,加深對農民辛勤勞動的理解,更加懂得「盤中飧」得來之不易,通過親身實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孩子自己動手 感受美食的樂趣
培養孩子「開心」和「珍惜」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親自體驗這個過程。
一位網友在其部落格上分享自己孩子的一次學校活動。她去參加孩子小學的「學園祭」
(就是學院的「開放日」),活動中五年級孩子在老師帶領下製作的1千份年糕。
特別讓她感到驚訝的是:「所有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全是當年春天,五年級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播種、栽培和收割的!原材料自己生產、打年糕、調製口味也是孩子在老師和做義工輔導的家長的帶領下完成。全程參與,不僅能讓孩子們學到知識,還能更完整地培養出孩子們對食物的珍惜與感謝的心。」
孩子們在自己動手中學到了許多課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對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或植物的認識與熱愛、對食物的感恩、學會團隊與協作精神,等等。這一切,都是培養孩子豐富內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