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生活】眷村,家鄉亦故鄉
這些年,因航空城計畫,政府把桃園機場的周邊腹地徵收了。所以,不論是我從小居住的空軍眷村和散落在大園機場周邊的眷村,以及世代務農的附近村民,家家戶戶必須遷移,全部都必須離開原本打算老死一輩子的生長環境。村裡的左鄰右舍慢慢搬走了,紛紛遷往龜山鄉的「大社區」重新安頓。
自十年前搬離眷村後,我偶爾還是會想念那個地方。畢竟,「眷村」對我來說是家鄉也是故鄉!就像母親一樣從小孕育著我,無論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於我都是根深柢固、無法磨滅的眷村文化。前幾日,我特別路過回去看看,發現每個眷村皆已「人去村空」,只有極少部分的長者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家,就算有子女買房或有配給的國宅,他們還是捨不得搬走。
當初的眷村有的已是斷垣殘壁、雜草叢生,也有的村子被鐵皮圍籬封閉了起來。我騎著機車沿著村外通往市場唯一的一條街道,朝這一帶最早開設的「雜貨店」繞過去,那是一間祖孫三代接續經營的傳統「柑仔店」﹙台語﹚,過去店後頭還養了幾隻豬,每次去那裡買東西,空氣中總飄送著一股「豬騷味」,讓你非聞不可。
傳統「柑仔店」再往前走下去,對街是一間迷你小學「大華國小」,主要開立給桃園空軍子弟就讀,學生除了眷村子弟外,也招收附近農村住戶的孩子,像我兩個年幼的弟弟都是這裡畢業的。校園旁緊挨著兩、三個眷村,所以學校「朝會」時唱校歌、升旗歌,通通「隔牆有耳」,全部聽得到!而學生上學從家裡走到學校,也只要繞過一道圍牆就到,實在太幸福了!
回想過去,小學旁還有一間「軍眷診療所」,後來因為擴建校舍,又隨著大型軍方醫院的一一設立,小小的「診療所」也逐漸走入歷史。而早期「診療所」是我們眷村人看病的地方,有主任醫官及醫官各一,護士則分為掛號、打針、拿藥及助產士等各司其職。「軍眷診療所」醫官都由軍方退役醫官擔任,舉凡陸、海、空三軍,皆有可能被派往「診療所」服務。除了軍眷,一般民眾也可以來看病,只是軍眷必須出示「眷糧證」和掛號費十元即可免費看病。
當年醫療資源不足,鄉下較遠的眷村村民和附近務農人家也會群集來此看病,絡繹不絕的人潮往往把小小的「診療所」擠得水洩不通。記得孩子念幼稚園時常常生病,幾乎每次回娘家都免不了去「診療所」看診,有兩次在這種情況下意外遇見久別重逢的友人與同學,我們開心得不得了,話匣子一開,天南地北地講不完;此時害怕打針的孩子也在一旁哭鬧,無論是大人小孩,此起彼落的人聲沸騰非常熱鬧,簡直像在菜市場一樣。
物換星移,深植在我腦海裡的「眷村人、眷村事」,其實並沒有隨著眷村的拆遷而煙消霧散,反而在寒冷的冬夜裡回想起來有種異常溫馨的感覺。充滿了我心底深深埋藏的那份眷村情懷,此刻,這份珍貴的記憶,也使我的內心更加溫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