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光

 (圖/邱榮蓉)
 (圖/邱榮蓉)

文/邱榮蓉

我經常在咖啡館或速食店內,喝下午茶,總看見周遭客人低頭滑手機或盯著眼前筆電上網,極少客人看報紙,且幾乎沒有人閱讀紙本。我愛買書、看書,也喜歡邊喝下午茶邊閱讀,儘管電子書很方便,我還是「老派」作風,喜歡閱讀傳統的紙本書。

我覺得文字印成書是再好不過了!若沒時間一口氣看完一本書,找到零碎時間翻閱,還是能接續讀完;偶爾遇到喜歡的字句、段落、篇章,只要標示出來就能反覆閱讀。尤其回首艱澀處,重讀時往往豁然開朗,只因經不同時光發酵後,更能融會貫通。

我閱讀的範圍很廣,涉獵的書籍種類很多,自己從不設限只接觸哪一種領域的書,更常情不自禁的逛書店,買些喜歡和需要的書。限於日常工作切割,我的閱讀時間只能「化零為整」,找機會就讀。

像是利用洗衣空檔,在洗衣機旁閱讀;等車時,掏出包包裡的書來閱讀;坐在咖啡館等友人時,也可以閱讀。閱讀既不浪費時間又能讓心靈飽滿,在等待的時間裡,反而完全忘記了時間的存在。

我幾乎天天閱讀,在店裡等客人上門的時候,也能閱讀片刻。漸漸養成自己喜歡在喝下午茶時閱讀的習慣,此時家人、朋友不會打擾我。在這2小時左右的光陰細縫中,我能悠閒自在地獨處,享受閱讀的時光。

那天下午,我隨身帶了簡單的速寫畫具和一本新書去住家附近的咖啡小鋪用餐,連我看的書也一併畫了進來。

當時重新閱讀《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仍覺得感動,那是發生在一位社會學教授身上的真實故事,他幽默風趣、樂觀開朗,學生都非常喜歡聆聽他的課,但他卻罹患了俗稱「漸凍人」的病症,控制身體活動的神經細胞──運動神經元不斷退化,導致全身肌肉萎縮無力,最後全身癱瘓、呼吸衰竭和死亡。

這樣的病患完全使不上力氣,但記憶、人格與智力不受影響,直到死亡前思緒依然清晰。寫書的作者是老教授過去的學生,每星期二下午,他會特別前往教授家與他相聚。他將與教授相處的時光、如何看待死亡這一件事情,用真誠感人的筆調記錄成書,電視台的新聞記者也為此專訪,之後更被拍成激勵人心的電影。

前兩天,翻到這張速寫畫作,我又重看了當年電視台對老教授的專訪影片,他雖然躺在椅上,卻神采奕奕的分享他的生命課程:「你不用緊緊抓著不放,也不必急著放手,要尋求中庸之道!要用慈悲心來幫助社會……我也會流淚,眼淚帶給我堅強!」

聯想我曾看過的一本書大意如下:從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們就慢慢邁向死亡。不論貧富貴賤、身強體弱,所有人對「死亡」這件事都無法討價還價。所以要更認真自在的活在當下,好好的過每一天!◇

延伸閱讀
味道中的記憶
2015年03月01日 | 9年前
【彩繪生活】巧手藝包餃子
2015年02月06日 | 9年前
【彩繪生活】眷村,家鄉亦故鄉
2015年01月07日 | 9年前
教畫
2014年12月16日 | 10年前
溫暖的十二月
2014年12月16日 | 10年前
窗前的三色堇
2014年12月08日 | 10年前
一瓶麻辣醬
2014年12月01日 | 10年前
傳統市場的中藥鋪
2014年11月24日 | 10年前
難忘那一年
2014年11月17日 | 10年前
浪漫咖啡店
2014年11月10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