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孔子
西元前551年的秋天早晨,魯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裡,出生了一位男嬰,這個男孩給後來的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他就是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哲學家和教育家。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傑出的導師,其學術思想是中華民族禮樂文化的重要根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的規範依據,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價值。
孔子卒後,漢武帝尊孔,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被歷代中國王朝統治者奉為圭臬,尊為文聖,敬作「萬世師表」。《論語》一書雖非孔子所著,所輯錄言行,儒家思想卻體現了歷史上《論語》對於穩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所起的巨大深遠的作用。
孔子以仁、禮,中庸之道為學說宗旨,主張以仁愛人,以義統利,以德服人,誠實守信,倡導禮之用,和為貴。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是要達到樂道安仁的境界。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一生中有大半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首創私學,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以致用,學思並重,言教身教合一,學無常師,不恥下問,勤奮好學,對真理、對於人格至善、至美的追求,正直、善良、謙虛、有禮,對國家忠誠、對百姓關懷等,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和後人。他在保存整理和研究刪訂古代文獻:《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樂經》、《春秋》六經方面,也做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