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養生之道
我國春秋時期的大聖人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卻活了七十三歲,在當時可謂高壽之人。
孔子早年卑微,他從四十九歲起「一車兩馬,環遊天下」,直至六十三歲,才算安定下來,在家鄉講授「詩書禮樂」。儘管如此,孔子卻並不憂愁傷感,對人生始終維持一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孔子在《論語》中聲稱:「君子不憂不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他一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強調人的一生要努力做到「在邦無怨」、「不怨天,不尤人」、「不遷怒」。
醫學證明:「怒傷肝、恐傷腎、喜傷心、憂傷肺」。不良的情緒,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進食時愉悅的心情,將促進胃液的分泌,有助於消化。反之,惡劣的情緒,對胃會產生刺激而引發胃腸道疾患。
美妙的音樂可蕩平心中的憂懼,帶來愉悅。孔子學識淵博,精通音律。我國春秋時期還將音樂預防於疾病之診治。現代科學證實,音樂能喚起人們健康的情緒,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抗病防衰、延年益壽的作用。
孔子提倡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主張人們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陶冶性情。孔子善於調節情緒,使自己的精神處於平和的狀態 ,一生坎坷而處之泰然,最終成為一代「至臻壽域」的聖人。孔子這些符合科學規律的養生之道,至今仍值得我們崇敬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