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 】春秋三傳
《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據說為孔子所作。「春秋」一詞,是東周列國史官所撰編年史的通稱。
據說孔子寫《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懲惡揚善。為達到這個目的,孔子在寫作時非常講究遣詞造句,這就是後人說的言簡義深、微言大義,以一字寓褒貶。所以古人特別重視《春秋》。漢代為《春秋》立官學,列為「五經」之一。
由於《春秋》言辭隱晦,表述過於簡約,為了更好地表現《春秋》經文的內容大義,闡述《春秋》最著名的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自漢以來,學者只藉三傳研讀《春秋》。至隋代,盛行《左傳》,其餘二傳漸衰。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到西漢班固時才改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全書60卷,以《春秋》為綱,並仿照春秋體例,按照魯國君主的次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悼公十四年間春秋霸主遞嬗的歷史,並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春秋公羊傳》乃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舊題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撰,他曾受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春秋公羊傳》可謂訓釋之傳,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即西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重在闡發《春秋》經中之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漢儒總結其有「三科九旨」之說,謂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春秋穀梁傳》也是儒家經典之一,舊題谷梁赤撰,其所記載的時間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春秋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榖梁赤。其宗旨亦在闡發《春秋》經中之微言大義,只有少量敘事,間或有長篇對話。《春秋穀梁傳》所釋之大義與《春秋公羊傳》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