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代謝不良
到底多胖才需要減肥,有沒有一個標準?現代很流行「代謝症候群」,這是什麼意思呢?
現代人的生活的型態,就是吃得多、動得少,所以肥胖人的比例是越來越高了,到底什麼樣的人需要減肥?肥胖有沒有一個什麼樣的定義呢?在古代,《黃帝內經》將肥胖分成3種類型:肉人、脂人、膏人,但是沒有進一步的定義,因為古代肥胖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肥胖在古代屬於富貴病,是富貴人家的病,因此古代醫書記載肥胖與減肥方法並不是很多。
在現代,肥胖變成一個很主要的健康問題。現代的醫學家給肥胖下一個定義,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我們簡稱BMI。身體質量指數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就是我們的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例如說體重是100公斤,身高是170公分,就用100除以1.7的平方,如果說數值超過25就是體重過重,如果超過30就屬於肥胖,如果超過40就屬於病態性肥胖。(BMI=體重/身高²(公斤/公尺²))
根據統計,如果說BMI等於30的話,他的死亡率是我們一般人的增加50%,也就是說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倍;如果說BMI是35的話,死亡率比一般人增加100%,等於是一般人的2倍!如果說BMI已經到40的話,他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增加200%,也就是正常人的3倍,所以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肥胖指標,「腰圍」。因為醫學研究發現:腹部肥胖的人內臟旁邊的脂肪組織會很多,這對我們的健康影響很大,因為這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所以現在對腰圍特別重視。我們看有一個是「腰臀比」,就是說我們的腰圍比上我們的臀圍,所以腰圍越大,他的比值就越大,像男性大於1,女性大於0.9,就定義為肥胖。
還有一個指標就是直接量腰圍,像男性是大於102公分(40英寸),女性是大於88公分(35英寸),就屬於肥胖,所以說肥胖特別重視腰圍。像古代《黃帝內經》就提到「膏人」,他的腰是「縱腹垂腴」,就是現代講的「腹部肥胖」。
現在的研究認為腹部肥胖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現代西方醫學有一個新名詞叫「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這是個相當熱門的話題。代謝症候群是1988年美國史丹佛大學Gerald Reaven教授提出來的,他是內分泌代謝方面的專家。他發現肥胖與很多的病症結合在一起,他把它歸納成一個症候群,也就是說腹部肥胖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密切相關,研究並發現「代謝症候群症」的病人得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提高許多。
其實,早在五千年前《黃帝內經》就已經把代謝症候群這個概念告訴我們了;也就是說,肥胖會引起糖尿病,古書上叫做消癉;也會引起中風,古書上叫做偏枯;也會引起心臟病,古書叫做仆擊;仆擊就是突然昏倒,很多心臟病的人突然發生心肌梗塞,引發心律不整,然後就昏倒,猝死了。《黃帝內經》充滿大智慧,五千年前就把這個關係告訴我們,就是肥胖會引起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還有腦血管疾病。《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
所以說現在針對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還有糖尿病、高血脂,它的治療中心就是肥胖;如果把體重減下來之後,研究發現,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的機會就會下降很多,可減緩對我們健康的威脅,所以說減肥是相當重要的,健康就從減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