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爆「內容洪水」 衝擊產業

臺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表示,當人人都能創作,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內容反而更難誕生。(記者戴德蔓/攝影)
臺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表示,當人人都能創作,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內容反而更難誕生。(記者戴德蔓/攝影)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AI正在重塑全球娛樂與媒體產業,但它帶來的不是單純的成本下降,而是一整個內容生態的改寫。」臺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在「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演講,直接點出產業變局。他提醒,當人人都能創作,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內容反而更難誕生,「這個行業會迎來一次非常大的顛覆。」

馮勃翰以「從全球報告到在地觀點:AI正如何重塑娛樂及媒體產業」為題發表演說,並以多年研究與觀察,拆解AI對創作、付費市場與內容競爭的全面衝擊。

AI創作第一波衝擊

馮勃翰說,AI的第一波衝擊,是大幅降低創作與製作成本。個人製作者、微型工作室都能用AI完成過去要大預算才能做出的3A遊戲、廣播劇或有聲書。

語音AI更是典型例子。他提到AI語音合成公司11Labs從「改善爛配音」的夢想起步,如今估值已達33億美元。其AI配音不只是唸稿,它會生氣、會嘆息,讓一個人就能做出一整部廣播劇。但這樣的解放也讓內容量暴增。「當業餘者做得像專業者、當小公司做得像大公司,那產業會被整個擠壓、改寫。」

免費讓專業作品「瞬間掉價」

馮勃翰點出內容爆量最殘酷的現象,就是「免費衝擊付費」。當免費的內容做得不差,觀眾會重新計算付費價值。「我的作品如果做到90分,但市面上有60分的免費選項,那在觀眾眼裡,我的價值只剩下『比免費多的那30分』。」

「這在內容產業會越來越常見。大量免費的還不錯的內容,會讓高品質作品的付費意願被壓縮到只剩下那一點『多出來的部分』」他表示。

「創作門檻下降,但具商業價值的製作門檻其實提高。」馮勃翰說,專業市場將面臨三重壓力:業餘者擠進專業級市場、AI讓非專業者做出高水準作品、中小企業可製作旗艦級內容,過去需要大型團隊才能完成的項目,現在成本大幅下降。「有太多『還不錯』的作品出來,原本的稀缺價值被稀釋。」

「今天串流與AI對電影的衝擊比電視(普及)當年更大。」馮勃翰說,內容必須再次升級。未來必須走向更強的不可替代性,包括:沉浸式體驗,如美國Colson沉浸式劇院,用包覆式空間觀看演唱會、球賽或電影。

高級內容必須「升級」

面對稀缺性消失,他認為內容未來必須走向更強的不可替代性,包括:沉浸式體驗,如美國 Colson 沉浸式劇院,用包覆式空間觀看演唱會、球賽或電影。

技術獨家與新敘事方式,包括一鏡到底、互動式內容、AI加持的個人化版本。他特別提到 Netflix 最新推出的紅髮艾德《One Shot》,「60 分鐘一鏡到底,走路、聊天、唱歌、搭地鐵、爬到高樓,前所未有。」Netflix甚至把它定位為 Music Experience,「不是電影,也不是紀錄片,是一種全新的內容類型。」

演算法=生存關鍵

內容洪水時代,觀眾根本找不到作品。馮勃翰說,「一般觀眾上網可以找到270萬部正規影音作品,但我們不可能逐一搜尋。」

他引用Netflix模擬實驗指出:有推薦系統,觀眾看到的影片數量增加4倍;Spotify也發現若推薦附上理由,點擊率提高4倍。「在內容爆炸的年代,這不再是加分,是存亡關鍵。」他呼籲本土平台與媒體投入推薦技術,「甚至用AI彎道超車」。

馮勃翰認為,投資邏輯也必須全面翻轉。過去是:寫劇本 → 拍完 → 上線 → 行銷;未來會變成:用AI做反覆測試 → 打磨內容 → 再投入中高額製作。「便宜的內容可以大量試,中高預算的內容則要先做數據模擬、概念測試。」他稱之為 doing less with less——精準投入,而不是盲目擴張。

人才是真正的價值而非AI

面對AI浪潮,他點出傳統製作端仍握有三大關鍵:IP(內容資產與明星)
過去累積的品牌與粉絲,仍是最穩固的堡壘;know-how(專業與判準)
「要用好AI,反而需要更深的專業能力。」包括打光、設計、敘事等傳統技術,都成了和AI溝通的基礎;人才養成與傳承(Talent Pipeline)「沒有專業人才,AI也只是半成品。」

「我們要想的不只是『便宜的內容』,而是這件事會如何改變整個內容產業的生態。」他說,內容的發現機制、投資方式、專業門檻、消費者習慣,都正在被AI重新定義,「這不是技術革命,是內容產業的結構革命。」◇

延伸閱讀
新媒體高峰會 AI科技助力文化突圍
2025年11月24日 | 2天前
台綜院:今年經濟成長上看7%
2025年11月21日 | 5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