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培養孩子專注力是教育之本
當前,美國孩子的注意力正遭受全面攻擊,這應該被視為國家威脅並受到嚴肅對待,否則後患無窮。
這些攻擊來自四面八方:無處不在的多巴胺觸發器、炫酷的手機App、隨時隨地的串流媒體服務和沉浸式遊戲、不離左右的抖音短影音,和無休止的負面新聞滾動,如此等等。
大家都在談論考試成績下滑和美國在學術表現上,能否跟上世界其他國家的步伐,尤其是跟上基礎教育發達的東方國家的步伐。但是如果孩子們連讀書都無法集中注意力,那麼任何教育改革都將毫無意義。
要想在生活中做出任何有持久價值的事情,就必須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要想理解任何複雜的事物,就必須能夠專注於邏輯推理。要想深入而主動的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培養專注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
要建設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們的民眾至少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比普通廣告更長時間的事情上。
我們的公民體系依賴於此;我們的孩子們長大成人後,需要具備思考能力,才能成為國家明智的管理者。我們不斷變化的經濟也需要高素質的民眾:在一個人工智慧將日益取代平庸工作的世界裡,高度專注的工作能力,很可能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但是,我們該如何讓學生培養專注力呢?
乍一看,這個問題似乎可以歸類為關於兒童與電子螢幕使用,更廣泛的社會爭論之一。支持孩子使用電子螢幕的家長(以及一些評論員)認為,孩子們需要接觸電子產品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如果他們不是數位原住民,就會落後於時代,而且他們的朋友也都有電子螢幕,所以剝奪他們使用的權利,就等於摧毀他們的社交生活。
反對孩子接觸電子螢幕的家長(和評論員)反駁說,孩子接觸電子螢幕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孩子可能會透過該產品,接觸到各種不恰當和危險的東西(如:成人內容、剝削和誘騙,以及危害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不恰當的享樂主義),孩子們應該擁有一個自然所賦予的、沒有電子產品的童年。
這些觀點都很有道理,也都是家長應該慎重考慮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問題的理由。但是說到注意力集中的問題,問題不僅僅在於螢幕,甚至也不僅僅在於所有形式的螢幕。
電子螢幕確實對兒童的健康,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研究表明,18個月大時螢幕接觸時間過長的幼兒,可以預測在22個月大時注意力更差;6至10歲的兒童如果每天接觸螢幕時間超過兩小時,則更容易出現注意力缺陷。螢幕時間的增加(尤其是觀看快節奏的內容,例如炫酷的遊戲和社群網站短影音等)與注意力難以集中和過動症密切相關。
這一切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整天盯著螢幕會降低我們的注意力,這是人之常情。我們大多數人都親身經歷過:那種既愉悅又令人不安的感覺,就像無休止的滾動瀏覽正在慢慢侵蝕我們的腦細胞,將它們帶入算法的洪流,如同雨水將中西部的泥土捲入密西西比河,一切都顯得自然而然不留痕跡。
45分鐘的課堂上,能培養專注力嗎?
但是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真正培養他們的專注力,以對抗快節奏內容帶來的注意力損耗。即使是課堂上每節課45分鐘、鈴聲不斷的教學方式,也與真正的專注背道而馳:45分鐘只夠進行淺層、敷衍的學習。它給人一種高效的錯覺,但這並非真正的專注。
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培養美國當代作家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所倡導的深度工作(deep work)能力。他在代表作《深度工作:在注意力分散的世界中,保持專注並取得成功的基本法則》(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2016)一書中著重闡述了專注力和效率的關係問題。
學校裡那些45分鐘的課程是孩子們一天中「高度專注」(deeply focused)的巔峰時刻。對於那些終身從事繁瑣事務的人,例如每天面對沒完沒了的會議和堆積如山的工作交流消息的中層管理者,這些45分鐘課程用來培訓非常很適合。但是這些課程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卻沒有什麼幫助。
為了能夠集中注意力,孩子們需要花時間同時鍛鍊專注力,並避免那些會削弱專注力的事情,就像我們通過鍛鍊和避免攝入空熱量來保持健康一樣。這是一把雙刃劍。
正如你可能已經開始看到的,真正的敵人不在於媒介本身(教室或螢幕),而在於時間跨度(30秒的影片或45分鐘的課程)。
螢幕與其說是魔鬼本身,不如說是魔鬼慣用的傳播媒介。
說「螢幕時間正在摧毀孩子的專注力」就像說「超市會讓人發胖」一樣。超市裡賣的某些東西確實會讓人發胖(如果食用過量,中間貨架上的大部分東西對腰圍不利)。但是如果你只在超市邊緣健康食品區域購物,即使一輩子都只吃超市裡的東西,你也能保持健康苗條。
同樣,網路上很多廉價、空洞的內容會破壞孩子(以及成人)的注意力。這對孩子有害。但是網路邊緣的內容實際上營養豐富,有助於肌肉生長。我們可以(也應該)利用這些內容,同時仍然保持健康而充滿活力的專注力。
當然,並非所有螢幕時間都一樣。
用手機視訊通話功能與住在外州的爺爺、奶奶聊天,是螢幕時間的絕佳利用方式。而看YouTube短影音則會浪費不少寶貴時間。
用平板電腦發訊息給朋友學習寫作,是螢幕時間的合理利用。而用來看太多的動畫片,大概就不是那麼有益了。
反對使用螢幕的論點中常常忽略一個關鍵點:螢幕對孩子來說其實益處良多。
螢幕是獲取寶貴資源的途徑:例如,私立基礎教育網路平臺「阿爾法學校」(Alpha School)開發的人工智慧「留住時光」(TimeBack),可以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學校規定的核心課程(Common Core)內容,他們的學習速度通常比公立學校的孩子快兩到三倍(甚至更多)。
整個平臺都是基於螢幕的,其實用性和優點毋庸置疑。
問題甚至不在於平臺本身。美國非營利教學機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最初就託管在TY上;成千上萬的學術講座和訪談至今仍然在那裡。當然TY平臺上也充斥著大量粗製濫造、華而不實的30秒短影音,這些影音會讓毫無防備的人,陷入多巴胺注射和心理絕望的漩渦之中。
人類本性如此頑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筆下塞壬女妖(siren)引誘水手墜入深海的寓言,彷彿就是在描述我們與螢幕的關係,只不過早了2,500年而已。
海洋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塞壬女妖。無處不在的電子螢幕以及其中潛藏的惡魔,也同樣可怕。
雷‧吉恩(Ray Girn)是一位資深的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家和多所學校的創始人,他曾多次表示,他寧願讓孩子們看一部90分鐘的迪士尼電影,也不願讓他們在社群網站上花費90分鐘。後者能讓他們快速獲得無關的多巴胺刺激;而前者則是一次90分鐘的專注力訓練。電影中有漫長的人物線和跌宕起伏的劇情,需要觀眾去理解。它們仍然屬於娛樂,但是卻更能調動大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按照這個標準,花90分鐘看一部電影,也明顯優於花90分鐘看15分鐘一集的兒童節目,因為它需要更長時間的專注力。它更能鍛鍊孩子的關注力。
孩子們需要學會集中注意力,因為這項技能將伴隨他們一生。
現代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大的專注力:萬物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但是一個永恆的真理卻始終不變,那就是:
通往富足人生的努力需要專注。
即使是社群網站內容創作也需要專注,這是孩子們現在最想成為的職業;這已經取代「太空人」,成為21世紀兒童夢想的巔峰。製作爆紅影片需要的投入遠比觀看影片多得多。創作人員必須構思、拍攝(通常是複雜的拍攝)、剪輯和潤色等。
專注力就像肌肉一樣,會自然萎縮。攝入過多的熱量會削弱肌肉,而刻意鍛鍊則能增強肌肉,我們的孩子需要鍛鍊這種能力。正如我們鼓勵身體運動和體育鍛鍊來強健體魄一樣,我們也需要鼓勵長時間的專注來鍛鍊心智。孩子們需要讀書,需要花幾個小時自由玩耍,需要聆聽長時間的講座。他們需要用更宏大的學習體驗,來取代那些零碎的流行歌曲。他們需要的是大塊的專注時間,而不是不斷的外部干擾。
我們可以盡情改革教育體系,但是只有當孩子們的思維足夠強大,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改革成果時,這些改革才會有意義。
本文刊自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智庫「美國經濟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簡稱AIER)的網站。
原文:The Kids Can’t Focu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