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支付傳遭盜刷 金管會:最晚17日前交報告
全聯集團旗下全支付近期屢傳盜刷事件,引發社會關注。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11日表示,全支付已於11月6日通報重大偶發事件,依規定7個營業日內須提出報告,最晚11月17日前送交金管會。王允中強調,若非消費者過失導致的損失,電子支付機構原則上都要負責。
近期網路上出現多起聲稱使用全支付遭盜刷的貼文,甚至有爆料指用戶個資流入暗網交易。部分民眾於社群平台控訴,使用外送平台綁定全支付與銀行帳戶扣款後,接連出現多筆未授權交易。全支付強調事件與公司系統安全無關,亦非資料外洩所致。
王允中指出,全支付針對媒體報導已於6日通報重大偶發事件,後續清查結果必須於11月17日前函報金管會,屆時會審視有無內控缺失。據金管會統計,全支付9月代理收付金額達新台幣63.45億元,穩居電子支付龍頭,使用人數674.7萬人,為國內第三大電子支付業者。
針對責任歸屬問題,王允中說明,依「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及定型化契約規範,若消費者資料遭盜用,電子支付機構原則上須負責賠償,除非可證明沒有故意或過失。
王允中表示,若是民眾自行輸入一次性密碼(OTP)或密碼予他人,即屬可歸責於消費者的行為,業者可不負責,但民眾綁定信用卡遭盜刷,仍可透過發卡機構爭議款程序協助處理。
王允中提醒,詐騙集團近來頻以電子支付名義散布釣魚郵件與簡訊,誘使民眾點擊假連結、輸入個資與OTP。他呼籲,若收到可疑訊息應立即與支付機構確認,若發現帳單金額異常、幣別不符,也應盡速聯繫業者查證,避免擴大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