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州「純園」柿吉市集 攤商互相成就的兩天
初冬的彰化溪州,有一塊被叫作「純園」的小森林。這裡原本是農地,地主一家把土地留給社區做公益、做文化活動,也讓孩子能安心奔跑、家長能放鬆走走。沒有大型舞台、沒有商業化布置,只有高大的樹、風吹過的味道、腳下落葉的聲音,像一座自然教室,也像鄉下阿公家後院。
這次 11/8、11/9 的活動以「親子、生活與手作」為主題,吸引了中部不少家庭帶著孩子來逛市集、聽音樂、看戲。森林不熱,樹蔭很密,大家坐在草地上吃點心、喝果汁,看孩子在樹下玩泥土。最吸引人的,其實不是商品,而是每位攤主說話的方式,都很誠懇、很溫柔,也很願意介紹別人。
攤商之間的互相推薦 比廣告更有力量
走進市集,先遇到繡著「我尚愛你」的大白熊,旁邊掛著手寫木牌、粉筆畫的看板,沒有過度裝飾,卻讓人想停下腳步。入口處,有用粗粗的縫線、亮色的拼塊,每個人物穿著都不一樣,很醒目。她笑著說:「都是孩子跟家長一起做的,每一個都代表一個小故事。」遊客稱讚作品可愛,她馬上接著說:「你旁邊一定要去看看,那個手織帶超美,顏色很難配,他們很厲害。」
再往前走,是賣飲品的小攤。果汁整齊排在木箱上,透明瓶看得到水果纖維,標示寫「純果汁、無添加」。老闆介紹半天,最後補一句:「如果想喝熱的,右邊那攤有很好喝的高山茶,他們是自己種的。」
不是競爭,是互相成全。聽在耳裡很暖。
每一攤都有自己的故事 越聽越覺得珍惜
手織帶攤位前,客人挑得認真,攤主邊整理邊介紹:「每一條都是手織的、自己開發圖紋配色的,錯一行就得重來。」桌上放著木製織布架,孩子看得入迷,媽媽問能不能體驗,攤主很開心地帶著小朋友拉線、對齊。最後不急著要孩子買,只說:「自己做一小段就知道不簡單。」
賣果乾的大姐把袋子排好,客人一問,她就從原料說到烘乾溫度,再說到和在地農民合作的原因:「水果沒那麼漂亮,市場不要,但味道很好,丟掉很可惜。」
她講得很平常,但那股心意比包裝更打動人。有人買一包、大姐多送一點,還提醒:「去前面喝果汁,很搭。」
另一角,有人用「曬乾的牛糞」做蚊香的課程,桌旁居然站著一頭溫順的牛,孩子圍著看、爸媽在旁邊問問題。攤主笑著說:「放心啦,曬乾之後完全沒有臭味,而且驅蚊效果很好哦。」不是炫技,是把牛糞蚊香講得像日常。
純園為什麼會有這種市集?
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用來賺錢,而是用來「讓人放鬆生活」
純園的理念很簡單:
讓土地繼續呼吸、讓孩子看見自然、讓農業和生活不必分開。
所以市集沒有過度裝修,不喊口號、不拼業績,也沒有一堆「禁止」告示。椅子隨意鋪,孩子可以在草地上吃東西,大人可以坐在樹下聊天,攤商則慢慢地講自己的故事。來的人發現,城市裡很少有這種速度。
有家長分享:「小孩在這裡比較像自己,不會被催促。」
也有人說:「攤商不推銷,反而讓人更想支持。」
小地方的美 是人跟人靠得更近
採訪到最後,記者問養蜂的蜂農:「這裡賣得好嗎?」
她沒有回答數字,只說:
「來這裡比較像在交朋友。有人喜歡我的東西,我也會叫他去看你旁邊的,那叫做一起變好。」
這句話,很像純園整個活動的核心。
在這座小森林裡,手作不是商品,是態度;市集不是比人氣,是互相鼓勵。孩子學做、家長陪著、攤商分享,很多畫面看起來小事,卻讓人記得很久。
兩天的市集結束,森林的影子還在,落葉還在,攤商的笑容也還在。大家提著買回去的小物,卻帶走更多,那份「一起做、一起長大」的感覺。
純園不是大景點,但它是很多人需要的地方。
下次風吹過來的時候,可能又會有新的故事在森林裡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