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美軍需重整結構 應對多線作戰
在我們美國相對短暫的歷史中,美國人總能挺身而出,戰勝敵人、捍衛自由。無論是諾曼第登陸勇敢的傘兵,還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勇士,美國人的犧牲強有力的證明,當我們全力以赴為最偉大的事業奉獻時,便能成就非凡的偉業。
全球戰略形勢正在迅速變化,因而我們也必須為那些我們既不希望也不追求的戰爭做好準備。烏克蘭和加薩地帶的衝突提醒了我們這個挑戰,同時也發出嚴峻的警告,美軍必須重組,以應對當今世界的複雜現實。
在近代史上,美國試圖建立一支能夠應對多線衝突的部隊和戰略,並在此過程中吸取了教訓。越南戰爭(1955~1975)證明,即使是所謂的「小規模戰爭」也需要投入大量兵力,打破了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1963~1969在任)政府認為,當時軍隊能夠「在歐洲和太平洋打兩場戰爭,同時應對第三世界較小衝突」的信念。
老布希與柯林頓時期
在老布希總統和柯林頓總統任期內,我們將部隊規模從1990年的水準削減了30%。
柯林頓政府時期,國防部〈自下而上評估報告〉(Bottom Up Review)寫道:「我們分析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判斷美國必須擁有足夠的力量與盟友合作,在幾乎同時發生的兩場重大區域衝突中作戰並獲勝。」
儘管該報告承認可以在保持這種能力的情況下縮減戰略部隊,但時任國防部長阿斯平(Les Aspin)對此設下限制,指出應進行一系列「關鍵性的軍力提升,以改善戰略機動性並加強早期抵達的反裝甲能力」。
小布希與歐巴馬時期
在小布希政府時期,發展能應付多戰線戰爭的國防結構的工作繼續進行,目標是建立一支能夠在四個關鍵地區同時遏制敵對行動的部隊。在這四個地區中,目標是擁有一支已準備好在其中兩個地區迅速獲勝的部隊,而在這兩個地區中,在一個地區取得決定性勝利。
自歐巴馬政府以來,美國國家安全界的共識是,共產中國已成為新的「步步緊逼的威脅」(pacing threat),其軍隊在規模和品質上都迅速擴張。因此,川普和拜登政府都採取行動,重新調整並加強軍事準備,以應對在印太地區可能發生的衝突。然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進一步證實了俄羅斯的軍事威脅並未消失。
中東地區發生的事件,包括恐怖主義威脅再度抬頭、加薩戰爭可能引發更廣泛的地區衝突,以及與伊朗不斷加劇的緊張關系,繼續吸引著我們的戰略利益和軍事力量。
伊朗近期的挑釁行為,包括直接襲擊以色列及在海上製造混亂,突顯了伊朗在該區日益強硬的姿態,也突顯了美國近期採取軍事行動的必要性,以阻止伊朗繼續發展核武能力並破壞全球安全穩定。
雖然隨著時間的移轉,我們所面對的理論和對手類型都在慢慢演變,但基本邏輯始終如一:我們必須具備同時遏制並擊敗多種威脅的能力。然而,我們卻持續要求軍方以越來越少的資源實現這個越來越復雜的目標,告訴軍事高層要「少花錢多辦事」。
花費更多 軍隊規模卻變小
我在2021年出版的《日益萎縮的戰鬥部隊》(The Ever Shrinking Fighting Force)一書中提出,只有當我們真正具備與對手對抗的能力時,才能實現阻止對手發動戰爭的目標。
與過去相比,我們現在花費更多,卻換來規模更小的軍隊,我們要重新配置軍隊,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威脅環境,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這意味著我們要裝備部隊,準備同時應對多場衝突,以應對雙戰區作戰之類的情況。
這需要增加國防預算嗎?絕對需要。這意味著要組建更大規模的軍隊嗎?毫無疑問。其中一部分可以透過軍隊重組、多依賴新興技術,及大力削減五角大廈日益龐大的管理費用來抵消。
但為了真正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在太平洋部署一支規模更大的海軍;在歐洲部署一支更強大的陸軍;擁有一支航程更遠、戰略空運能力更強的空軍,以提供支持和發起進攻,及一支具備聯合作戰能力、隨時應對任何突發事件的海軍陸戰隊。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不重新調整軍隊以應對多場衝突,我們將永遠處於被動追趕的狀態,將我們的戰士陷入無法取勝的境地,國家安全也會受到威脅。(小標為編輯所加。原泉編譯)
——作者普納羅(Arnold L. Punaro)少將是海軍陸戰隊退役將領、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幕僚長,現任普納羅集團(Punaro Group)執行長,也是國防、國家安全和政府改革領域的專家。原文「Restructuring Our Military for a Multifront Wa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