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低調現身APEC 學者:疑成傀儡領袖
                全球關注的川習會、韓國APEC峰會已於上週落幕,學者表示,這次峰會上中共黨魁習近平可謂是極度低調與柔軟,甚至幾乎完全不提台灣,與上半年強硬的習近平,出現180度轉變,很可能已成為被架空的傀儡,過去的政策可能將被大幅修正。
國策研究院3日舉行「『地緣政治新局勢』座談會:從川習會面、東協峰會到慶州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邀請多位學者、專家與會。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表示,本次APEC峰會可說是十年來最融洽的一次會議。原因在於,早在2012年中共就把東海爭議危機化;2015年把南海軍事化;2016年又讓台海情勢緊張化,亞太地區可謂是早已進入了冷戰的開端。
他表示,這段期間APEC原本應該扮演協調與整合角色的組織,但實際功能卻早已虛化、弱化了。舉例來說,今年有兩個主要文件:一個是《慶州宣言》,另一個是部長級會議聲明。
他說,這些文件其實都只是意向書,不具拘束力,也沒有明確的時程規劃。包括去年的《利馬宣言》和《馬丘比丘宣言》,幾乎沒人記得內容。所以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早就不在會議本身,而是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共黨魁習近平這兩人的會面,才是整場APEC的主軸。
至於為何今年是十年來最融洽?董立文表示,去年利馬峰會習近平還在會中用警告、恐嚇的語氣,對美國前總統拜登劃下四條紅線。更早以前,他藉著APEC修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訓斥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他表示,但今年完全不一樣,川普的亞洲行。他與各國領袖互動時,氣氛幾乎都是禮儀化、節奏化、歡樂和諧。各國領袖都盡其所能地配合、投其所好,敏感的議題大家都自動迴避,讓整個峰會呈現出一種圓滿、成功的氛圍。
董立文說,反觀習近平這邊,他與五個國家領袖進行雙邊會談,呈現出兩個特徵,第一,安排倉促,幾乎是臨時拼湊;第二,習近平本人極度低調、簡短、溫和,甚至可以說是「柔軟」。
談到本次的「川習會」,董立文認為有一些不同尋常之處,他表示,相較於川普的強勢,習近平顯得非常緊張,甚至當被外媒記者用英文問到「會不會談到台灣問題」時,習近平只能頻頻看翻譯求助。那一幕,可以說是他被「推上烤肉架」的瞬間。
他表示,這樣的外交場面,在中共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過去只要領袖出醜,外交部長往往要背鍋下台。像2001年前中共黨魁胡錦濤與前美國總統小布希會面時,現場有抗議事件發生,當時的外交部長李肇星就因此去職。
董立文表示,習近平與泰國、日本、加拿大、韓國領袖見面時,官方通稿都只有一行字、沒有照片,甚至是等外國媒體先發稿後,新華社才補發快訊。這種被動、滯後的發布方式,在中共過去的宣傳體系中幾乎不可能發生。
「更重要的是,這次所有會談內容中,幾乎完全不提台灣」。董立文表示,這可以說是自中美建交以來的首例。今年上半年,習近平還頻頻在各國元首會談中強調「一中原則」、引用聯合國2758號決議,甚至讓越南、馬來西亞、俄羅斯在聯合聲明中附和中共「以任何方式支持統一」。
董立文說,這次習近平在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會談中,只輕描淡寫一句「就歷史、台灣等重大原則問題作出的明確規定,確保中日關係根基不受損、不動搖」,與加拿大、南韓、泰國的會談也完全沒有提及台灣。
董立文認為,這種語調上的180度轉變,顯示中共四中全會之後的習近平,已經與上半年的他完全不同。他過去曾預測,四中全會後習近平雖然名義上仍握有三個最高職位,但實際上已成為被架空的傀儡,政策也將被大幅修正,而這次APEC峰會的種種跡象,正好印證了這個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