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出發以科技加速 台南打造智慧永續城市

台南副市長趙卿惠表示,台南400年來以文化見長,下一步要用科技把城市服務做得更貼近民眾、也更有韌性。(記者戴德蔓/攝影)
台南副市長趙卿惠表示,台南400年來以文化見長,下一步要用科技把城市服務做得更貼近民眾、也更有韌性。(記者戴德蔓/攝影)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台南副市長趙卿惠10月30日出席「2025智慧永續城市國際論壇」,以「從文化古都到AI之都,臺南引領大南方的智慧永續藍圖」為題表示,台南400年來以文化見長,下一步要用科技把城市服務做得更貼近民眾、也更有韌性。「我們把市民需求放在核心,用需求拉動供給,讓城市治理和產業創新形成雙螺旋。」她說。

趙卿惠指出,過去政府多半「標案解題」,買設備、做單點專案,不一定跟得上技術迭代。「現在要改成『買服務』,以結果導向,讓企業投入、形成市場循環,既解決市政問題,也創造產業動能。」

交通先行:智慧停車2.0、尖峰行車縮時

台南舊城區道路狹小、觀光人潮大,停車與壅塞是老問題。市府自2016年推動「智慧停車2.0」,結合民間建置路邊停車設備與雲端平台,「路邊停車智慧化已達成全國第一,周轉率提升約80.4%,」她說。

同時在五大交流道與舊城區導入AI動態號誌與車流預測,尖峰行車時間平均縮短約15.4%(約 5到6分鐘)、「少繞一圈,就少一肚子氣」,並提供改道建議、壅塞警示與車聯網資料,逐步擴大到緊急車輛號誌優先。

市府以邊緣運算與車聯網控制路口號誌,救護車到站前即獲綠燈通行,遇到紅燈機率下降約75%。她說,相關措施上路後,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急救成功率提升至33.49%,較109年(2020年)的28.10%明顯改善;責任醫院周邊已完成約35處路口設置。

災後復原:無人機丈量5萬屋頂、AI整合決策

今年地震與颱風重創屋頂,案件一度逾5萬件。趙卿惠表示,市府導入無人機空拍與AI影像丈量,快速掌握屋頂面積與受損情形,縮短行政流程。後續將把抽水、撤離、土石流監測等情資與空拍、感測資料整併,提供指揮官即時決策。

她也提到,未來火警救災將結合耐熱無人機與「數位分身」建物資料,降低消防人員風險;救災物資則以動態資料庫管理,媒合「需要什麼」「何時、哪裡需要」,避免現場被善意卻失序的物資淹沒。

台南65歲以上長者約37萬人、已超過兩成。趙卿惠說,市府將既有的共照APP(疫情期間建立、會員數破百萬、活躍約53萬)升級為AI衛教與個人化運動服務,並擴大婦幼與兒童發展篩檢資料串接,推動「預防與健康促進」的主動服務。

對於龐大的市民陳情與諮詢,市府正推動「單一入口、全時服務」:以大型語言模型(LLM)先回應共通性問題、導引流程,減少在各單位間「電話轉來轉去」,整合市政服務項目,讓市民可即時獲得回應,提升市政透明度與服務滿意度。 

「大南方新系統」:從台南隊到台灣隊、國際隊

在區域合作上,台南將推動「大南方新系統」,涵蓋算力、淨零、健康產業、智慧應用與資安/智慧科技專區等五大主軸;以台南模組為底,快速複製至嘉義到屏東等七縣市,連結南科供應鏈與高雄、屏東軟體新創聚落,形塑AI產業生態系。

「用AI城市加速器,把台南隊變台灣隊,再走向國際隊,」她說,「目標是從再利用到全球輸出的完整價值鏈,實現區域共榮。」

延伸閱讀
南鐵地下化出土清領糖業遺構
2025年10月30日 | 5天前
因應非洲豬瘟 政院祭11億補助
2025年10月30日 | 5天前
臺南|101種修練特展 工藝大師之路
2025年10月04日 | 1個月前
卓揆:本國勞工加薪可增聘移工
2025年10月29日 | 6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