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水庫的日常風景:虎頭埤

這裡是台灣第一座水庫,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今仍蓄著時光的靜謐。(陳錫興提供)
這裡是台灣第一座水庫,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今仍蓄著時光的靜謐。(陳錫興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南報導】

攝影家陳錫興把空拍機升到雲下,吊橋像一條輕線,把湖心的小島與兩岸綁在一起。9月27日清晨,他說這湖「安靜得像一面鏡子」,岸上是慢跑的人,湖上是慢慢滑過的天鵝船。照片裡的水紋,替我們打開一段老水庫的新日常。
虎頭埤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一般被認為是台灣第一座水庫,最初供新化平原農田灌溉;早在1830年代就已動工,由地方士紳合力築堤攔水。
名字來自北面山勢,狀如虎首;今天走到堤上,仍能對照出「虎」的輪廓。
1930年代起,這裡逐步朝觀光開放,成為市民的「後花園」,也常被稱作「小日月潭」。

從高空俯視,湖面上兩座綠島相互對望,倒影宛如雙生。從高空俯視,湖面上兩座綠島相互對望,倒影宛如雙生。(陳錫興提供)
入口拱門以竹構意象重塑,金字寫著「台灣第一水庫 虎頭埤」。入口拱門以竹構意象重塑,金字寫著「台灣第一水庫 虎頭埤」。(陳錫興提供)
湖畔的白龍雕塑昂首迎風,傳說中守護虎頭埤水脈的「龍神」成了地標意象。湖畔的白龍雕塑昂首迎風,傳說中守護虎頭埤水脈的「龍神」成了地標意象。(陳錫興提供)

地標:虎月吊橋的幾次重生
橫跨湖面的「虎月吊橋」是遊客記憶裡的第一個地標。第一代是1938年的鐵線橋,1946年新化地震受損;此後幾度重建,2005年整修成今天的面貌,約百公尺長,連向湖心八角亭。
國家文化記憶庫也記錄,日治時期的虎頭埤已是知名遊覽地,與吊橋、涼亭相互映襯,1927年還入選「台灣八景十二勝」。

從空中俯瞰,吊橋橫跨碧波,串起左右兩岸,湖心小島點綴其間,遠方山巒連綿。從空中俯瞰,吊橋橫跨碧波,串起左右兩岸,湖心小島點綴其間,遠方山巒連綿。(陳錫興提供)
虎頭埤紀念碑以虎首造型呈現,碑文詳述1846年開鑿過程與歷史意義。虎頭埤紀念碑以虎首造型呈現,碑文詳述1846年開鑿過程與歷史意義。(陳錫興提供)

風景名號:南瀛八景之首
地方文獻把「虎埤泛月」列為南瀛八景之首。若選在日出或黃昏,湖面顏色變換最快,也最能看見這個名稱的來由。
陳錫興的相片裡,吊橋影子落在水面,像細線劃過月色的位置;若在滿月夜,站在橋心,月亮常剛好浮到對岸樹梢上。
環湖步道、吊橋、划船與露營區,讓這個百年水庫成了日常的公共空間。遊客能在林蔭下繞湖、在碼頭上船、在露營區過夜;對新化人來說,這裡既是運動場,也是家庭聚會的地方。
在陳錫興的鏡頭裡,水上平台、環湖路與樹冠把空間分成幾層:前景是人與設施的尺度,中景是吊橋與小島,遠景是台地與連山。老工程與新休閒,合在一張圖上。

藍天映照湖面,樹影搖曳,遊客乘著天鵝船悠遊水上,是午後最愜意的風景。藍天映照湖面,樹影搖曳,遊客乘著天鵝船悠遊水上,是午後最愜意的風景。(陳錫興提供)
虎頭埤吊橋連接湖中小島與兩岸綠地,晨昏時分,橋影隨光線移動,如一條穿越歲月的時間軸。虎頭埤吊橋連接湖中小島與兩岸綠地,晨昏時分,橋影隨光線移動,如一條穿越歲月的時間軸。(陳錫興提供)

老基礎設施的第二生命
虎頭埤證明,歷史基礎設施可以被重新使用。早年的蓄水與灌溉功能,轉化為公共遊憩與文化資產;地標的修復與導覽,讓居民與旅人有機會重新理解一座水庫的來歷。當地政府把吊橋故事寫進新聞與導覽,從結構年代到修復過程,都能查得到明確資料,這種透明,也是一種保存方式。
觀景台上,人們用手機取景;湖邊,孩子餵魚;橋上,風把對岸香樟味送過來。虎頭埤的魅力,或許就在於它不必昂揚,它只是把1846年以來的時間,攤成一面水面,讓人走過去、看過去、活在上面。

環湖道路與綠蔭步道構築出柔和的曲線,遊客可騎乘自行車、泛舟、野餐。環湖道路與綠蔭步道構築出柔和的曲線,遊客可騎乘自行車、泛舟、野餐。(陳錫興提供)
吊橋與親水設施,是結合自然與休閒的綠意景點。吊橋與親水設施,是結合自然與休閒的綠意景點。(陳錫興提供)
延伸閱讀
3天玩不完 連假遊臺南攻略
2025年09月24日 | 1個月前
【專訪】守護古厝的保鏢──阮子星
2025年03月16日 | 7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