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天險的晨光 鹿耳門溪口的歷史與守望
 
                清晨的鹿耳門溪口,陽光剛從樹梢灑下,霧氣仍未散去,映照著「府城天險」四字的巨石。這裡位於台南安南區,是清朝時期「台灣八景」之一。當年文人雅士以詩文記錄府城的壯闊風景,「府城天險」即以地勢險要、潮湧相搏而得名。如今,溪口的水勢已經平緩,唯有海浪拍岸的聲音,仍在訴說著過往的歷史。
從空拍視角俯瞰,鹿耳門溪蜿蜒入海,堤岸兩側綠樹成蔭,形成一個天然的水道。昔日這裡正是鄭成功率軍自鹿耳門登陸的地點,被稱為「騎鯨人碼頭」。如今岸邊立著石碑,刻著「府城天險」,是遊客與攝影人常駐足之處。
鄭成功與鎮門宮
鹿耳門一帶有座「鎮門宮」,主祀開台聖王鄭成功。廟宇建築為兩層樓式樣,紅、黃、黑三色鮮明對比,屋頂飛簷起角,帶有濃厚的閩南建築風格。早晨陽光斜照,廟宇在光影之間顯得特別莊嚴。
宮前矗立一尊石像,鄭成功雙手持印、身著戰袍,神情堅毅。這座雕像的方向正對著出海口,象徵護國庇民,也暗喻著先民開疆闢土的精神。
鎮門宮門口的門神也別具特色,畫的是全台唯一的荷蘭人赤腳門神,「鹿風」與「耳順」。畫師以鮮明的紅藍色調描繪他們的鎧甲與神情,寓意守護地方、化敵為友。這種融合異國文化的圖像,見證了鹿耳門在歷史交會下的包容與變遷。
海風與光影的守望
沿著廟前步道走去,可以看到一片小廣場,地面嵌著台灣島形的浮雕。這是當地居民共同維護的象徵地標,代表著從這裡出發、守護整個台灣。晨光從榕樹枝葉間灑落,光線穿過薄霧,在地面上留下斑斕的光影。這一刻的靜謐,讓人彷彿聽見歷史的低語。
不遠處,四草守望哨靜靜立在岸邊。這裡是遊客休憩、觀賞海景的好地方。當潮水退去時,海平線與天際連成一線,漁筏點點,如畫一般。風聲、浪聲、鳥鳴聲交織成府城海口的清晨樂章。
歷史的延續
「府城天險」不只是風景,更是一段時代記憶的延續。從鄭成功的登陸,到清代八景的題詠,再到現今的生態復育與文化保存,這片土地始終在變化,也始終有人守望。
陳錫興鏡頭下的鹿耳門溪口,有海、有廟、有光,也有歷史留下的呼吸。當第一道晨光灑在鎮門宮前的石像上,這裡的一切都提醒著人們:府城之險,不僅在地勢,更在那份歷史的深度與人心的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