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照亮南投清境 2025傣族火把節現場記錄
夜晚的霧氣在山間慢慢蔓延,與一把把熊熊燃燒的火把交錯著昇起,將高山上的冷意化為一股暖流。這就是在南投縣仁愛鄉清境農場舉辦的清境火把節,一場從滇緬邊區民族傳承而來、在台灣山林中再度燃燒的文化儀式。
篝火、歌舞、圈中人
在入口處,竹製拱門與兩側熱氣騰騰的火盆迎接夜色與人潮。民眾手握長竹棍,等待那一刻:火光劃破夜空,群體緩緩圍成圈。
稍早,舞台上的暖場隊伍亮相:金黃童舞隊搖曳揮舞綠白紗巾,青藍亮片少女群舞在舞台光影中乾淨俐落。油紙傘徐徐開啟,傘面在燈光與火焰間反射微光,如同夜色中一朵朵被點亮的影子。旁觀的長輩身著繡邊服、髮插花飾,專注且安然地看著這場傳承的演出。
當火把點燃,人潮逐漸進場,篝火在中心燃起。人們舉炬前行,再回圈步入火堆旁。那是一種儀式,也是一次集體的心跳:火把如流水般貫穿場地,熱力將寒冷擋在外。這份「除穢求吉、團結相守」的願望,在山林、火焰與人群的交織間得以釋放。
最放鬆的時刻,就是圍著篝火「打歌」,它來自滇緬邊區少數民族的歌舞形式,人們圍成圈,一邊唱歌一邊踩節奏跳舞。火光映著舞步,從傳統服飾的銀飾搖曳,到年輕人球鞋踏出的節拍,這一刻,外來遊客只要隨著節奏加入,就能成為其中一部分。
為何這場慶典如此磅礡
火把節的根源可追溯至中國西南的多個民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這些民族視火為祈福、驅邪、團聚的重要象徵。
在臺灣的清境地區,這樣的習俗帶著另一層意義:1961 年,一群滇緬地區的義胞及移民隨著政府軍隊來到清境。他們將故鄉的火把文化帶上山丘,與當地原住民文化相交融,形成今天「部落團結、薪火相傳」的節慶精神。
每年十月下旬,透過火把、人群、歌舞與市集,節慶成為地方文化的展示舞台,也是觀光的聚焦。
那一天旅人看見的畫面
在舞台側,攝影家王建中捕捉到:藍色傘下,一位少女單膝跪地,裙襬輕抹草地,舞動姿態與清境美景融合成一格畫。火把海面前,一群人高舉火炬,猶如移動的火河。旁邊幾位穿傳統服飾的婦女扶整衣角、轉身對觀眾的微笑,那瞬間的目光、燈光、火光,構成了最真實且不刻意的畫面。
圈舞結束後,人群慢慢散去。篝火仍在中央燃燒,不滅的火焰像是一條無言的線,將這場儀式年年連成線。攤位的音樂音量降下,雲南臘肉、豌豆粉、破酥包與香料的味道逐漸退去,卻留下「我們曾在這裡聚集、跳舞、唱歌、用火把照亮夜」的記憶。
一場精緻的文化之旅
這不是誇張華麗的包裝,而是長期的地方動員與文化延續,是「明年再來,畫面會不同,但火還是同一把」。走進這場活動,或許一開始只是旁觀,卻能走出圈子,成為那個一起踏節奏、手牽火把的人。
如果準備明年登山,走上那條燈火與人群交織的草地,記得:帶上保暖衣物、慢下呼吸、把感覺放入節奏裡,王建中說:「那是最放鬆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