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潭傳奇 張連桂瓶中乾坤與芒萁工藝

「這展示館就是在1921年開放,當年我爸爸張連桂做很多手工藝品,那些籃子、魚簍是漢人在湖泊補魚用的生活用具。」張文耀指着牆上不同大小形狀的籃子說。張連桂出生於1925年的日月潭邊,潭邊長滿了芒萁,他從爸爸媽媽身上學會如何把葉柄砍下來,晒乾後剝殼成條,泡水軟化後,加上孟宗竹片編成魚簍、菜籃。那時家境貧困,村子裡沒有正式學校,他上了幾年日本小學就回家幫忙,字也不認得幾個,完全靠觀察和雙手學習。「他沒有讀書,所有技藝都是自己摸索,一雙手什麼都能做。」
戰地歲月與求生記
十九歲那年,新婚不到一星期的張連桂被徵調為軍夫,送往新幾內亞。當地環境惡劣,瘧疾盛行,日本軍糧不足,他們只能四處找食物。他跟著當地人上山採樹皮、下河撈魚,甚至教原住民做魚筌換取食物。「爸爸說那裡物資缺乏,他每天想著怎麼回台灣。」有一回他們被迫待在叢林裡十幾天,靠撿漂流木煮野菜度日,最後終於熬過三年多才回到家。戰後他幫人建水庫、砌石牆,也做木船。「早期日月潭的觀光船很多是他做的,古巴人曾經來看了三年,還是看不懂他怎麼用幾根木料,就做出那麼穩的船。」
瓶中乾坤的開始
張連桂七十四歲那年,太太中風,他為了在家陪伴太太,開始嘗試用竹籤、牙籤在玻璃瓶內做小模型。「他每天都在做,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個作品簡單的要三個月,複雜的更久。」他先用刀子把竹子削成薄片,再用白膠一片一片黏在細竹籤上,放入瓶內組裝,作品有船、廟宇、稻田、原住民打獵的場景,甚至用鋁罐剪出客廳的桌椅,還有自製出全台第一個立體式的南投日月潭周邊地圖。火車、雙子星大樓,都被他塞進小小的瓶子裡。這十年間他做了三百多件作品,從未對外售出,訪客只能在館內見到。
老人畫畫與地震雲彩
八十二歲時,雕塑家朱銘來參觀,讚嘆他對人物比例的掌握,鼓勵他試著畫畫。張連桂覺得自己年紀大,不會拿畫筆,但還是答應了。那段時間他每天凌晨四點划小船到潭面釣魚,看天色變化,用老舊的相機拍下晨曦。「他覺得日出雲彩每一天都不一樣,就每天拍一張。」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前的幾天,他拍到東方天空泛着淡紅色的雲,那天清晨站在水壩上看見山崩落石揚起的灰塵,他說那是這輩子看過最奇特的景象。地震後,他把照片裱起來,依著記憶用水彩畫下來,留下最後的作品。不到兩年,他就安靜離世,像是完成了使命。
傳承與第三代
「我爸爸一輩子都在做,他沒休息,我們這個館已經開放十七年多了,來的人超過五十萬。」張文耀說。如今他七十多歲了,只接受預約客做館內導覽。「我們沒有做廣告,純粹是口耳相傳,因為這些東西屬於日月潭。」館內除了瓶中藝術,還展示芒萁魚簍、木製拐杖、古早的便當盒,以及張連桂做的載人木船模型。擔心年紀大無法再接待遊客,家族將成立張連桂傳藝文化基金會,希望第四代願意留下來。「我們孩子不想接,我就找外孫和他的朋友來,他們有興趣,就交給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這些作品留在日月潭,不要流落外地。
張文耀還提到他的母親當年就是在日月潭景點,賣這二個大小籃子加上一根木製拐杖,讓他們全家衣食無虞。
一代傳奇接續
張連桂一生沒有受過完整教育,靠著一雙手在日月潭邊摸索出芒萁編織、木船製作、瓶中藝術等獨門技藝。他在新幾內亞求生的經驗,讓他懂得珍惜每一個材料;在晚年用竹籤和牙籤搭建起一個個微型世界;甚至在八十多歲時無師自通畫下地震前後的天色。他的故事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每天努力的身影。張文耀說:「他七十四歲做到八十四歲,不服老,全部都是自己慢慢做。我現在能做的,就是讓這些東西好好保留下來。」
目前張文耀偶而接一些芒萁手作課程,希望將父親的好手藝傳給有緣人,在強調永續及維護生態的今天,讓更多人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