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型投資值得一試? 還是有其他選擇?
編按:在投資領域中,「被動型」與「主動型」基金有什麼區別?還有兩者折衷的「智選」基金又該如何操作?三者在多元投資組合中的比例又該如何拿捏?
被動型投資管理旨在模仿廣泛股票市場指數的報酬(如標普500指數追蹤美國部分市值最大的公司),也就是要跟著整體股市的報酬走。被動型投資的目標是獲取整個股市的平均報酬,而主動型投資管理則是擊敗某個股市指數。
研究顯示,主動型基金很少能跑贏市場指數,尤其是考慮到較高的管理費之後更是如此。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情況從未發生,也不代表你找不到潛力股,或是主動型基金可能表現優異的案例。
主動型與被動型基金差異
主動型基金的經理人會採取高度參與模式。他們不斷做出買入、賣出或持有的決策,而這些決策是基於深入的研究和市場分析。加上主動型基金有買入、賣出較高的換手率,在在都會導致更高的佣金成本抬高費用。
被動型基金更注重「買進持有」策略。這能降低持股更換率,也是它們管理費較低的原因之一,甚至部分基金的費用可能低至0.06%。
不過,如果主動型基金經理人能顯著超越基準指數的表現,收費較高就合理了。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資訊較不透明、效率較低的市場中。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人在這類市場中,有機會從被低估的股票或新興市場中挖掘出潛力股。
在市場下跌或崩盤期間,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的表現也可能比被動型基金更好。這時,有經驗的經理人能迅速轉向防禦性產業,或利用專業知識發現新機會,而被動型基金則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基金的目標是反映市場,它在市場崩盤時也必然反映崩盤的表現。
該選哪種基金?分散投資是關鍵
在主動型與被動型基金間做出選擇,最終取決於個人因素,如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力以及投資期限。
長期投資人傾向於選擇被動型投資路線。理論上,這種策略應能幫他們實現投資目標。從歷史來看,多頭市場(牛市)比空頭市場(熊市)持續時間更久,部分原因是股價長期呈現上漲趨勢。
被動型投資人通常是為長期目標(如退休)投資。他們認為,幾乎不可能長期持續戰勝市場。所以被動投資策略就顯得合理。
對於真正相信高風險帶來高報酬的人來說,主動型投資或許更有吸引力。但若想在主動型基金中取得成功,事前必須做足功課、仔細檢視基金經理人及其他相關因素、確定基金的策略與你的投資目標一致,以及搞清楚自己能否承受相關費用及風險。
然而,分散投資是投資的關鍵,何不建立同時包含主動型與被動型基金的投資組合?部分投資人會採取「核心衛星策略」,將投資組合的大部分資金投入被動型指數基金,同時將較少資金投入主動型基金,以追求潛在的更高報酬,並且減輕風險。
折衷方式智選基金
還有折衷方式「智選」(Smart Beta),結合主動管理和被動管理的投資策略。如同被動型基金,智選基金也以指數為基礎。許多被動型基金都以市值作為持股基礎,但智選基金還會關注其他可以協助平衡風險與報酬的因素,包括公司價值、品質、市場動能以及低波動性。
這種策略通常能吸引希望降低特定風險的投資人。例如:風險趨避型投資人可能會選擇低波動基金。
主動型管理投資目標是超越股市基準指數,但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使得部分投資人所支付的費用難以被證實是合理的。不過,也沒必要完全忽視主動策略,部分基金經理人仍能夠發現潛在的商機。此外,主動型基金可以在市場下跌時,採取防禦性頭寸(Defensive Position),這是被動型基金無法做到的。
被動型基金、主動型基金以及智選策略,都可以運用在多元投資組合中,你不需要三選一。
原文「Is Active Investing Worth 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