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憂地緣風險 國際衝突取代貨幣競貶

貿協20日表示,企業對政經事件的預期出現明顯轉移,「衝突熱化」取代「貨幣競貶」,成為首要風險。(貿協提供)
貿協20日表示,企業對政經事件的預期出現明顯轉移,「衝突熱化」取代「貨幣競貶」,成為首要風險。(貿協提供)

【記者侯駿霖/台北報導】

外貿協會20日公布最新經貿指數,美國新關稅政策生效後,「國際衝突升溫」已取代「貨幣競貶」成為企業最擔憂的地緣風險。為因應變局,企業策略重心也從「分散市場」轉向「強化核心產品競爭力」,但短期自行吸收關稅成本的比率反彈至22.9%,創下歷史新高,帶給企業很大壓力。

本次貿協經貿指數(TAITRA INDEX)是在美國對等關稅8月上路後,9月10~21日針對國內、外2,543位台灣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28.6%企業預期「國際衝突熱化」是下一個最可能發生的重大政經事件,超越「貨幣競貶與金融危機」的25.2%,後者比率較4月調查時大降7.5個百分點。

調查指出,面對美國新關稅衝擊,企業短期承壓加劇。企業選擇「自行吸收關稅成本」的比率反彈至22.9%,創下歷史新高,「可部分轉嫁」的比率從70.1%降至64.9%。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形容,僅約1%~2%企業能完全轉嫁並提升利潤,如同產業界的「大谷翔平」,實屬特例。

黃志芳分析,高達六成以上企業認為,未來3年美國關稅將持續波動或上升,反映出對經濟前景的強烈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海內、外台商對地緣政治的看法也出現差異,超過四成海外台商認為「川普2.0」將帶來長期影響,但多數國內企業則傾向「任期限定」的短期風險。

儘管當前「信心指數」略為下滑,但「預期指數」卻逆勢上揚,顯示企業在消化新關稅結構後,正積極調整並逐步建立應對信心。貿協表示,在市場布局上,東南亞仍是未來3年企業最看好的市場,對美國市場的看好度也明顯反彈,與企業對「美國再工業化」預期翻倍的趨勢一致。

貿協指出,近一成台灣企業已使用或計畫導入穩定幣作為貿易結算工具,海外台商的採用率更占其中8.4個百分點。黃志芳指出,數據顯示,積極採用穩定幣的企業,不僅對未來營運信心較高,關稅轉嫁能力也普遍優於保守企業。◇

延伸閱讀
鄭麗文當選主席 藍委籲修復分歧
2025年10月19日 | 5天前
美內政部長:重建礦業應對威脅
2025年10月09日 | 15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