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打造無人機國家隊 專家:國防、經濟雙重指標意義

行政院於16日正式通過經濟部提出的「無人載具產業發展統籌型計畫」,預計從2025年至2030年投入新台幣442億元,目標是將台灣打造成亞太地區的無人機民主供應鏈中心。專家表示,這項政策對台灣來說,具有高度的國防戰略與經濟產業的指標性意義。
經濟部表示,無人機產業兼具高附加價值與戰略自主性,是政府推動的「五大信賴產業」之一,也是帶動國內資通訊(ICT)、半導體與國防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該計畫將以國防自主、產業發展及民主供應鏈三大目標為核心,預期國內無人機產值在2030年可望躍升至400億元。
憑藉台灣在ICT和製造業的優勢,國內在無人機整機製造方面,具備成為「非紅供應鏈」(排除紅色供應鏈)生產基地的利基。
擴大採購近10萬架無人機
這項為期六年的無人機發展計畫將透過四大方向推動產業升級。首先是擴大國內外需求,公部門預期將擴大採購近10萬架軍用和商用無人機,並籌組「國家隊」來拓展海外市場。
其次是推動技術開發,並深化與國際供應鏈的合作;第三是形成產業聚落,國防部將興建中科院民雄院區,可供100家廠商進駐,同時台南沙崙、六甲也將成立無人化創新科技實驗室,開發多達26款嚴苛情境無人機。
最後,政府將完善管理規則,包括修訂無人機、無人船法規和檢測規範,並建立公部門採購指引與台灣的國際驗證能量。
在環境配套方面,經濟部也預計打造創新研發中心,並在全台規劃18處無人機測試場域。
經濟部表示,行政院通過的這項計畫,期許台灣無人機在全球非紅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將持續統籌協調交通部、國防部、數發部、國科會及工程會等單位,共同完善無人機產業推動機制。
除了空戰更要拓展水下作戰
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余宗基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表示,無人機已成為未來戰爭的決勝關鍵,應加速「商規軍用」建構不對稱戰力,台灣無人機發展不能落於人後。
余宗基指出,俄烏戰爭的經驗揭示了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驚人的殺傷力,甚至有超過八成的俄軍傷亡是由無人機造成。面對中共的武力威脅,台灣必須透過科技建立「不對稱戰力」,除了發展反制中共無人機的「天空之盾」,更應拓展水面與水下無人艦艇等作戰系統,以有效嚇阻敵軍。
他以烏克蘭利用無人快艇與水下無人載具重創俄國黑海艦隊為例,說明水面與水下無人載具在海島防衛中的關鍵角色。
余宗基說,台灣作為海島,應該強化布局、發展水下無人潛航器,平時可執行巡弋探測、保護海底電纜等重要資產的任務,戰時即化身為機動水雷或攻擊魚雷,來捍衛國家安全。
讓國軍熟悉三度空間作戰思維
針對公部門採購近10萬架無人機的目標,余宗基坦言,從俄烏戰爭每月消耗數十萬架的經驗來看,這個數量在戰時顯然不足。但他強調,政府初期目標的意義應該是在建構民間的生產線,同時也讓國軍官兵熟悉無人機所開創的「三度空間」新作戰思維。
余宗基表示,一旦民間在法規鬆綁下大量投入商用無人機,便有機會實現無人機「商規軍用」,這是台灣最終希望達到的防禦作戰能力。
在經濟產業層面,余宗基分析,過去全球無人機市場多由中國大疆等企業主導,但在美中貿易衝突升溫下,美國及其盟友正積極建構「非紅供應鏈」,這為具備技術實力的台灣帶來巨大的轉單契機。
他認為,近期國防航太展吸引全球軍火大廠來台尋求合作,這些技術合作和政府即將投入的預算資源,都將快速推動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