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限制教輔材料 教育商業化問題仍難解
中共繼「雙減」政策後,再推「一科一輔」限制教輔材料,聲稱為學生減負(減輕壓力)。然而,專家與家長指出,應試導向與利益鏈條根深蒂固,政策恐難觸及「教育商業化」的根本問題。從學校、教培機構到出版企業,整個體系早已利益交織,令「減負」成為政治作秀,學生與家長的壓力依舊沉重。
自9月起,多地教育部門通知,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全市所有小學停止徵訂教輔材料,嚴禁向一、二年級學生及家長推薦教輔材料。這是繼中共2021年7月推出「雙減」政策,又以「一科一輔」名義嚴管教輔材料進入中小學。
所謂「一科一輔」就是每個學科每學期只推薦一種教輔材料,供學生自願選用。「雙減」則是「減輕校內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補習負擔」。
教輔市場越限制越加氾濫
據黨媒央視網9月報導,廣東、江蘇、江西等多地教育部門已陸續下達通知,規定學校不得統一徵訂或推薦多套教輔,並要求提供免費指定教材。官方聲稱要「治理教輔材料進校亂象」,避免強制購書與利益輸送、腐敗等問題。
然而,安徽一名家長指出,孩子升學壓力極大,「沒有大量練習的情況下,很難提高成績」。他擔心政策實施後,家長反而要自行挑選教材,造成更多困擾。
教輔經銷商透露,過去部分學校學生發放多套教輔,「有的地方甚至達四套」,但教育部評審內容淺薄、練習少,導致民間對教輔依賴加深,教輔市場不但未減反增,呈現出越限制越氾濫的局面。
政策「一陣風」難改分數導向
曾任廣州中小學補教老師的袁崛向《大紀元》表示,中共的教育政策一貫是「一陣風」,「就像2021年的『雙減』一樣,聲勢很大,但風頭過去後,整個補教行業又死灰復燃。」他說,在中國「以分數為唯一選拔標準」的體制下,學生、家長、學校都被迫追求高分,教輔成為必需品。
袁崛指出:「教育部想嚴管教輔,實際是把地方補教機構的利益納入中央,打著『減負』旗號,卻是為了利益最大化。」他強調,從教育部門、出版機構到地方學校,都有利益糾葛,早已形成龐大的產業鏈。
為規避政策,許多機構將補習課改名——數學改稱「邏輯課」、語文變成「表達能力課」。袁崛說:「這是換湯不換藥,因為只要高考(大學考)制度不變,學校和機構就是同一條船上的螞蚱。」
作業壓力重「雙減」淪空談
原住湖北、今年5月移居美國的張宇,育有兩名小學子女。她接受《大紀元》採訪時回憶孩子在湖北知名小學就讀時的經歷,直言「雙減」完全沒有落實。
張宇舉例說,孩子一年級時被罰抄寫「鶯歌燕舞」四字各寫50遍,「對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這相當於寫200個筆畫複雜的字。作業經常寫到晚上11時。」她無奈表示,晚上9時之後不寫作業要睡覺,但第二天上課孩子交不上作業怎麼辦?「你說這樣叫『減負』嗎?」
在家長張宇看來,「一科一輔」或「雙減」政策並未緩解焦慮,她指出,學校老師不教重點內容,家長就得送孩子去外面補習,「培訓機構收費、上繳稅收、地方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是一個產業鏈。」
《大紀元時報》專欄作家王赫認為,中國教育長期陷入「商業化陷阱」,教科書與教輔材料成為高利潤產業,「很多出版公司和企業靠這賺錢,學校與之合作分利。」
王赫說,「單一政策改變不了教育體系中的利益結構。」許多老師通過變相補課掙錢,教材免費也沒用,因為國家統一定的教輔太淺,學生仍需另買。
王赫認為,中共若真要解決教育問題,就得打破整個教育生態與商業利益集團,甚至挑戰其政治體制。但這與它的獨裁目標完全相悖,所以現階段的政策只是作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