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突破單一成績框架 讓孩子長自信

「你想看見什麼樣的改變?」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台灣)3日於松山文創園區推出「DFC 15週年教育特展」,這套被譽為「世界最棒學校」、印度河濱學校實踐的「設計改變Design for Change」學習法,免費開放民眾走進沉浸式校園冒險,體驗「師生行動、設計改變」的學習精神。DFC台灣執行長許芯瑋向《大紀元時報》表示,15年來團隊陪伴全台師生共創1,654件行動方案,「希望不要再用單一成績框住孩子,讓真正的學習在行動中長出自信與合作力。」
許芯瑋回憶,她原是高中老師,在現場看見許多孩子被分數綁住,「好像成績不好,這輩子就被貼標籤。」她說,2010年在網路上看見印度河濱學校校長Kiran Sethi談「Design for Change(DFC)」四步驟學習法(感受、想像、實踐、分享)後,嘗試導入班級,「三個班的孩子因為DFC而有大大小小的成長,開始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多元潛能。」也因此她決定離開教職,把做法往國中小推廣,「讓更多孩子從小就接觸以行動為核心的學習」。
談到協會為何取名「童心」,許芯瑋說,最初並不只想讓孩子參與,而是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回自己的童心與純真力量」,透過行動方案把感受化成改變;一路做下來,更發現老師是關鍵節點,「老師也需要找回教學初衷,孩子會有樣學樣。」
面對家長最常見的疑慮「走出課本的時間會不會影響成績?」許芯瑋說,教育是長程賽跑:「我們在幫孩子打底,練習適應未來的能力。」她也強調,團隊會與老師一起溝通,說清楚更上位的學習目標與需要的時間,「請給孩子、也給老師一點時間」。
她不諱言,推動之初並不順利,「一開始是無償投入,疫情時期找不到贊助,曾經覺得快撐不下去。」她記得一位支持者對她說:「現在在下大雨,我不能做那個收傘的人。」這句話成為她撐過低潮的力量。「他沒有放棄我,我怎麼能放棄自己?」許芯瑋說,現實與理想拉扯難免,但更要守住初衷,「當你堅定,就會吸引相信同樣價值的人。」
談及AI浪潮對學習的影響,許芯瑋認為AI是好工具,但很多學習仍需「身手並用」,「AI不會幫你通馬桶,也做不出你親手完成的作品。」她也提醒,品格與倫理更無法由AI取代,「在DFC的任務裡,有些題目AI無法代勞,因為你得真的去感受、實踐、分享,才能改變身邊的問題。」
DFC國際創辦人: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孩子
DFC國際創辦人、印度河濱學校校長Kiran Sethi此行來台,分享這場已在全球75國推動的教育運動,並再次肯定「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響應的國家」。
談到創立DFC的起心動念,Kiran Sethi向《大紀元時報》說,自己在經營河濱學校10年後,愈發確信「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力量」。她認為只要有一個簡單可行的模式,不只河濱的學生,世界各地的孩子都能長出改變世界的能量。「所以我創立了Design for Change,把在河濱發生的事帶向世界,讓每個孩子都能說:I can(我可以)。」
被問到推動過程中的挫折與是否曾想放棄,Kiran Sethi回答得很直接:「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即便沒有資金、沒有企業贊助,甚至沒有政府支持,她依然選擇堅持。「我知道命運會開出路。今天我能帶著孩子來到台灣,如果當初放棄,就不會有現在。」她強調,支撐她走下去的,是對這件事的信念。
談到 AI 帶來的衝擊,她認為最大的優點是「一切更快」,資訊與答案取得的速度前所未有,但也擔憂犧牲了「深度」——人們會被快速結果推著走,少了放慢與鑽研的時間,精熟與創造性思考恐被稀釋。「AI會很快給你答案,你就想趕快往前,不太願意停下來深入。我們可能會走得很快,但不夠深。」
至於如何補回深度,Kiran Sethi建議在生活與學校中刻意安排「不用AI的思考時間」,並在「學生自己該做的」與「AI能協助的」之間取得平衡,「在家可以用AI,但在學校請用自己的腦袋。」
訪談最後,Kiran Sethi送給這一代的老師與家長一句話:「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孩子。」她盼望成人先看見並信任孩子的能力,教育現場就會有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