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時間表綁架 7招管好個人時間
編按:時間管理建議層出不窮,但真正切身有效的方法才有幫助。「This Evergreen Home」部落格作者東吉亞(Mike Donghia)認為,空泛的建議難以被人採納。許多文章只是重新羅列網路上的技巧,缺少真實體驗。了解某個人完整的實踐歷程,哪些策略有效、哪些失敗,以及背後的思考過程,才更具啟發性。
真實的例子更生動,也更容易記住。如果你熟悉分享的人,不管是曾經親自互動過,還是長期關注他寫的文章,那些建議就會充滿脈絡感,這正是這個世界最稀缺的東西,而不只是內容而已。抱持這樣的想法,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在時間管理上的親身經驗。
4個NG方法,放棄!
1.我是最糟的多工者
有人能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並因此提高效率,但我不是其中之一。對我來說,多工反而降低表現。例如:若我邊開車邊聊天,車速常忽快忽慢,這證明我完全不擅長同時處理多件事。
2.清單反而成為負擔
以大衛·艾倫(David Allen)提出的「Getting Things Done」(搞定)系統為例,他強調把所有任務寫下來,清空腦中雜念。對許多人雖有效,但對我而言,維護清單本身卻成為壓力來源,需要花費過多精力做編目、分類與更新。
3.感覺被排程綁架
另一種方法是將每天的每個小時都排入日程表,而不是只列出待辦清單。我嘗試過這種方法,雖然對重要事情有幫助,但當所有細節都被安排進日程表時,我覺得被束縛,失去彈性與自主感,很快對這方法產生排斥。
4.早起一週身心俱疲
我曾羨慕那些睡6、7小時仍精力充沛的人,他們似乎比我多出10%~15%的清醒時間。我也試著早起,一開始效果顯著,但不到一週便感到身心遲鈍,抵消了早起帶來的好處。
7個有效策略,完勝
1.極簡紀錄:只追蹤重要任務
我只記錄那些容易忘記、又必須完成的任務,並用簡單的電腦文字檔案保存。既能保持秩序,又不會因過度記錄而窒息。
2.黃金3小時:專注最核心項目
每天我會固定花3小時處理最重要的事情。這種專注的儀式感,確保我在核心領域上持續進展。
3.時段分工:活動配置專屬時間
我為不同活動預留特定時段,例如:專案處理、小任務、寫作、運動。這讓我保持節奏,不被細碎的時間表綁死。
4.時間留白:提升生活滿足感
這不是為了提升效率,而是為了增加生活滿足感。我會特意保留空檔,用來和妻子閒聊、陪孩子玩耍,或單純享受陽光。
5.方向校正:檢視是否做對
我花不少時間反思,因為選擇正確的任務與努力本身同等重要。定期檢視方向,幫助我確保精力花在真正值得的事。
6.學會拒絕:避免分散精力
拒絕並不容易,尤其是當事情看似可行或有吸引力時。但為了專注,我必須避免過度分散精力。
7.數位斷食:完成4要務才碰手機
每天在完成4項最重要的任務前,我不會碰手機,通常到晚上才會查看。這能避免現代生活中最大的干擾,讓我更自由的專注於重要工作。
我鼓勵你花些時間檢視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思考是否與目標一致。時間管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生階段與需求調整,最終才能真正為你服務。
原文「How to Make Peace With Time Managemen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