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7個習慣| 讓人隔天工作分心

瀏覽社群媒體看似可以讓自己放鬆,卻會增加大腦的負擔。(123RF)
瀏覽社群媒體看似可以讓自己放鬆,卻會增加大腦的負擔。(123RF)

文/記者陳俊村

上班時坐在電腦前發呆或無法集中精神?這應該與前一晚所做的事情有關。有專家說,人們在下班後從事的活動或行為會影響隔天工作表現,其中包括分心。

據「哈芬登郵報」報導,以下7個下班後的習慣,會妨礙工作時專心程度與生產力,值得注意!

未迎合身體保健需求

如果沒有滿足基本的自我保健需求,例如:充足睡眠和均衡飲食,就會損害工作效率或自己的身體。

美國前臨床心理學家、《無壓力生產力》(Stress-Free Productivity)作者博伊斯(Alice Boyes)表示,人體很多必要過程如體力恢復和組織生長等,是在睡眠中進行的。如果沒有充足的睡眠,身體就無法進行每天所需的修復。

也應該吃營養的食物,以取得足夠熱量和蛋白質等營養素,才能專注於工作且有生產力。

在社群媒體花太多時間

美國全國生產力和組織專業人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ductivity and Organizing Professionals)主席古丁(Mindy Godding)說,對很多人而言,下班後瀏覽社群媒體或與親友聯繫是很自然的事,但這會引發生產力問題。

因為人們不是只用幾分鐘,而是花費大量時間瀏覽社群媒體。瀏覽社群媒體看似可以讓自己放鬆,卻會增加大腦的負擔,因為大腦要處理人們看到的大量訊息,人們並沒有為隔天的工作做好充電準備。

下班後在社交媒體花太多時間,會引發生產力問題。(Shutterstock)下班後在社交媒體花太多時間,會引發生產力問題。(Shutterstock)

生活作息不規律

美國華府數位生產力教練李(Deb Lee)表示,你可能需要一些不同的例行事項,例如:規律就寢時間、下班時間和起床時間,來為成功做準備。

規律生活作息取決於自己,這會依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家庭需求和個性而有所不同。規律生活作息有助於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迎接和結束一天生活。

李說,規律下班時間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向身體發出訊號,該結束工作了」,否則,工作會沒完沒了。

工作之外不許思考工作

在休息日或度假時想著工作,人們可能會生氣。不過,博伊斯指出,當思緒可以漫遊時,大腦會在後臺進行大量創造力、計畫和組織工作。這不是在工作日忙碌時能做到的。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需要有時間讓我們的思緒轉移到工作上,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不同的想法連結起來。」她說,「當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工作時,我們寶貴的專注時間,就能獲得最有價值的利用。」

「大量的生產力來自於……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你必須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博伊斯表示,可以在洗碗、騎自行車或從事不相關的事情時思考工作,也許會出現好點子。

洗碗時可以想想工作上的事情,或許會有好點子。(Shutterstock)洗碗時可以想想工作上的事情,或許會有好點子。(Shutterstock)

反覆思考,想太多

博伊斯指出,當人們反覆思考某件事,好像在尋求解決之道,但實際上不太可能獲得有幫助的解決方法,甚至會產生負面想法。

為了不要讓自己想太多,首先須注意你正在這樣做,並追蹤你當時所做的假設,例如:你因為與人互動不良而生自己的氣,提醒自己,並非每次互動都能順利、自在。

接著做一些活動,如摺衣服或列出購物清單,暫時分散注意力。在你準備好時,考慮你需要採取的下一步行動來克服問題。

缺乏規律生活作息等下班後的習慣,會讓人工作時分心。此為工作分心示意圖。(Shutterstock)缺乏規律生活作息等下班後的習慣,會讓人工作時分心。此為工作分心示意圖。(Shutterstock)

工作空間雜亂無章

古丁指出,辦公桌之類的工作空間雜亂會讓人分心,這是因為大腦處理和吸收人們看到的訊息。工作空間中的視覺越混亂,大腦就越花時間處理和吸收這些訊息。

她把視覺混亂比喻為噪音,就像手機或電腦的通知嗡嗡作響,會讓大腦產生相同反應。

工作到精疲力竭

古丁提到,當精神或身體疲憊時,集中注意力就會減弱。

李指出,必須預留身體恢復活力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蠟燭兩頭燒。不需期望自己始終保持高效率,反而應該讓自己獲得必要的睡眠和運動,以及與親友相處的時間。◇

延伸閱讀
彭啓明:年底啟動 台版CBAM程序
2025年02月17日 | 3天前
柯文哲父親病逝 享耆壽94歲
2025年02月17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