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日夜趕工 住家清淤達88%

志工們一抵達災區便立刻投入清淤、搬運、協助整理家園的工作。(記者陳秀燕/攝影)
志工們一抵達災區便立刻投入清淤、搬運、協助整理家園的工作。(記者陳秀燕/攝影)

【記者莊璦筠、賴玟茹/綜合報導】

花蓮光復鄉洪災重創第十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2日指出,七處受災村住家清淤執行率已達八成八、道路清淤則是三成,力拚中秋節前恢復家園;至於89戶無法再居住的住家,國土署已初步在災區附近找到用地,將進一步評估設置組合屋供受災戶居住。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災後十天以來,若以災民住家所有垃圾與淤泥的清除比率來算,災後復原執行率已達88%;其中,以北富村清淤率95%為最高,大華村、大平村及東富村都達90%,而大安村進度最慢約80%。

季連成表示,道路清淤部分因狀況比較複雜,目前進度約30%,白天由環境部及各縣市環保局負責,晚上則由軍方負責;在連夜趕工下,後續幾天的清淤量將會大幅減少。

至於學校部分,季連成說,光復商職與光復國中的校舍已清淤70%,不過地下室與操場仍有許多淤泥,預計10月7日以視訊方式復課,10月13日開始實體上課。

根據花蓮縣政府統計,光復鄉共有89戶受創嚴重。季連成表示,經評估確認這89戶已無居住可能,未來會朝三方向安置——短期內將媒合住戶到旅館安置,中期會先設置組合屋供受災戶居住,長期部分則仍需規劃,可能會採0403花蓮大地震的模式執行。

災區清淤慎防類鼻疽感染 務必穿著三要件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光復鄉,許多「鏟子超人」志工投入清理,協助災後復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2日表示,傷口接觸受汙染泥水,是類鼻疽最常見的感染方式,民眾務必穿雨鞋、戴口罩及手套預防感染,若有發燒、傷口紅腫化膿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以免病情惡化至敗血性休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張雅媛指出,類鼻疽是一種由「伯克氏菌」引起的細菌感染,這種細菌平常存在於土壤與淡水中,每當颱風、暴雨過後,就容易將細菌擴散開來。感染方式主要有「皮膚接觸、吸入氣膠、經口攝入」三種,傷口接觸受汙染的泥水是最常見的感染方式;類鼻疽的臨床表現多變,輕則局部蜂窩性組織炎、具紅腫熱痛症狀,重則演變成肺炎、菌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

若在颱風後、清理環境後出現發燒、傷口紅腫化膿、呼吸急促、咳嗽有痰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活動史,有助於醫師病情判斷與治療。◇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台灣8月製造業景氣連4衰
2025年10月01日 | 3天前
OpenAI阿特曼來台密會台積電
2025年10月01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