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白皮書發布 蕭美琴:展現台灣韌性與承諾

副總統蕭美琴25日下午出席「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會,強調這份白皮書不只是政策藍圖,更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要以「安全海洋、永續海洋、共榮海洋」三大主軸,帶領台灣邁向具韌性的海洋國家,並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展現責任與價值。
「海洋之子」的新篇章
蕭美琴表示,台灣是海島國家,「我們是海洋之子」,白皮書將開啟台灣海洋治理的新篇章,也讓全民更親近、認識海洋。她提到,總統賴清德去年就職時提出「競逐太空、探索海洋」願景,這不只是口號,而是要發揮台灣的海洋國家優勢,推動科技與產業發展。
她指出,海洋與太空看似遙遠,實則緊密相連,透過衛星技術可即時掌握船舶動態、海況與氣象,太空科技更能突破視線限制,把海洋安全、資源管理與環境生態監控串接成智慧網絡,「海洋與太空不再是兩個孤立的世界,而是共同守護地球的重要夥伴」。
蕭美琴表示,《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既是政策藍圖,也是對未來的承諾。她引用管碧玲序言:「海洋定位了台灣人的過去與現在,也左右我們的未來,要守護國家永續,就需以全新思維與決心擘劃海洋藍圖。」她強調,政府以「韌性」為核心,才能在變局中站穩並化挑戰為機會。
三大核心:安全、永續、共榮
蕭美琴進一步說明,白皮書三大核心理念分別為:「安全海洋」展現防衛韌性,導入AI、無人載具等科技與現代化船艦,強化海巡執法與維權能力,並與國際夥伴合作,共同守護海疆與海洋資源。
「永續海洋」展現生態韌性,去年公布的《海洋保育法》是政府對永續的承諾,民間也熱情響應,超過6千艘「環保艦隊」與5千多名「潛海戰將」投入守護海洋。
「共榮海洋」展現全民共治,政府推動海洋空間規劃與資訊共享,並納入多元族群智慧,透過「海洋有愛、親海無礙」計畫,讓全民都能親近海洋。
她並呼籲朝野支持即將送交立法院審議的「韌性特別預算案」,其中涵蓋海委會相關需求,「一個有韌性的國家,才能在各種變局中站穩腳步,將挑戰轉化為機會」。
蕭美琴強調,海洋政策不只是海洋委員會的責任,體育、經濟、農業、交通、科研、保育等部會及民間團體都應共同參與,將理念落實到每一個具體行動中,讓台灣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展現責任與價值。
新版白皮書提出66項策略與253項措施
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致詞時,首先向花蓮風災受難鄉親表達關懷,並表示發布會因此以莊重心情進行。她回顧自2020年首份白皮書迄今,政府投入逾千億元,推動177項重點工作,成果包括新建95艘海巡艦艇、達成「違法抽砂船清零」、修正《海洋污染防治法》《海洋保育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並將藍色產業產值提升至1.2兆元、提供逾百萬就業機會。
管碧玲也提醒,台灣仍面臨深海探測、智慧監控、跨部會協調,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角力與地緣政治壓力。新版白皮書提出66項策略與253項措施,由19個部會共同推動,強化法制、科技、產業與保育,並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秩序,迎接更嚴峻的挑戰。
發布會現場,蕭美琴與管碧玲、運動部長李洋、海軍首位女性一級艦艦長黃淑卿、全國模範漁民李美金、鯨豚救援專家王建平等人共同啟動儀式,象徵全民攜手邁向韌性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