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出席院士授證 盼工研院在國際變局創新帶領台灣

副總統蕭美琴9月15日下午出席「工研院52週年院慶暨院士授證典禮—創新週開幕」,為5位新科院士授證並致詞表示,工研院長年串聯產官學研,是台灣創新的關鍵樞紐;面對地緣政治與全球貿易體系重塑的變局,「台灣人從未停止尋找解方」,期許工研院持續扮演平台角色,在艱難處境中推進技術突破、帶領台灣繼續前行。
蕭美琴抵達工研院中興院區後,先參觀「價值創新 ITRI 前行」特展並觀賞52週年影片。她說,每次走進工研院都感到「謙卑且振奮」,一方面敬佩院士與研發團隊的累積與突破,一方面也看到醫療、工程與人工智慧等領域不斷出現新動能,「創造新機會、讓世界更好」。
蕭美琴逐一肯定5位新科院士在各自領域的貢獻,台積電執行副總經理兼共同營運長米玉傑,深耕先進半導體研發與製造,推動設備供應鏈本土化,帶動國內業者成為全球關鍵夥伴;中鼎集團總裁余俊彥帶領工程團隊布局全球,強化台灣工程供應鏈競爭力,推動產業國際拓展與經濟成長。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亞洲大學及附設醫院創辦人蔡長海,在新藥、基因、癌症及AI研發上屢獲國際肯定,奠定台灣生醫國際地位。
台積電前技術研發暨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領軍取得多項全球專利,突破技術瓶頸,帶動供應鏈成長。台大醫療體系管理發展中心主任倪衍玄在B型肝炎防治、腸道菌應用與兒童健康政策具重要成果,建構符合國人體質的創新醫療體系。
她同時恭喜工研院第9度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並指出工研院建立從傳統工業到AI應用、從實驗室到工廠與商業、從教室到醫療院所的連結平台,讓台灣人才與技術「從本土走向世界」。
談及國際情勢,蕭美琴回顧1970、80年代石油危機與外交困境之際,工研院在逆風中奠定台灣工業與經濟基礎;她強調,今日的挑戰同樣嚴峻,但有過去累積作為底氣,「不只看見現在的成就,更可期待下一個奇蹟」。
蕭美琴表示,工研院在既有基礎上不僅展現今日的卓越成就,更能預見未來的嶄新奇蹟;她相信在持續創新的推動下,工研院將帶領台灣持續向前。蕭美琴並再次代表國家向所有院士與夥伴致謝,恭賀新科院士,強調這些成就象徵台灣的「造山者」與「造浪者」,是改變世界、讓台灣更好的關鍵力量。
吳政忠:AI與晶片是台灣契機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指出,近5年世界經歷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以及生成式AI的興起,加速了全球格局重塑。他認為,未來生成式AI與晶片將是各產業創新的核心,而台灣在晶片製造與AI人才上具備厚實基礎,正好符合全球發展重心。他強調,工研院52年來始終與政策與產業並肩,未來將更著眼於跨域系統整合,率先投入人形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載具等前瞻領域,搶佔國際先機
院士心聲:榮譽屬於團隊米玉傑在致詞時數度感謝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恩師王康隆以及太太的支持。他說,能與團隊共同研發7奈米到2奈米的全球領先技術,是一生最珍貴的榮耀,「這份肯定屬於所有台積電研發同仁」。余俊彥則提到,中鼎應用工研院技術在南科打造全球首座半導體再生水廠,樹立綠色工程典範。蔡長海強調,未來要結合醫療、學界與產業,推動智慧醫療與新藥開發。羅唯仁認為,AI將帶來新一波產業契機,工研院能統籌晶片、資料中心與應用軟體,打造世界級平台。倪衍玄則期盼工研院發揮跨領域整合優勢,為全民健康創造新價值。
今年首度舉辦的「ITRI Innovation Week工研院創新週」同步登場,連續五天舉行論壇,涵蓋2035跨域創新、智慧醫療、南方產業轉型及機器人與無人機等議題,並推出「價值創新 ITRI前行」特展,展示AI在百工百業的亮點應用,成為鏈結國內外產業合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