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還是盜墓?開挖皇陵 詭異事件頻現

雪後定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大峪山下,萬曆皇帝與他的兩位皇后王希婕、孝靜太后埋葬於此。(Charlie fongCC BY-SA 4.0)
雪後定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大峪山下,萬曆皇帝與他的兩位皇后王希婕、孝靜太后埋葬於此。(Charlie fongCC BY-SA 4.0)

文/【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1958年9月6日,中國官方對外發布了一條重磅消息:明朝十三陵之一的定陵被正式打開了!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完整挖掘一座明代皇帝的地宮。

但挖掘定陵,成了中國考古史上最慘痛的一次災難。文物大量毀壞,棺槨一開就被氧化腐爛,甚至還有人稱這是「合法盜墓」。最詭異的是,參與這次挖掘的專家、村民離奇死亡,死因成謎。

一意孤行

1955年10月9日,當時的北京副市長、明史專家吳晗帶著一些文藝名流,其中包括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去參觀明十三陵,誰也沒想到,竟惹出了禍端。

中午,眾人到長陵東邊的柿子園休息。大家聊到,長陵就是擁有豐功偉績的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如果能把長陵給挖開,裡面的文物價值不可估量。說不定還會有失傳的《永樂大典》!郭沫若一聽,眼睛都亮起來了,隨即和吳晗兩人一拍即合,決定申請挖掘長陵。

消息傳出後,時任文化部文物局長鄭振鐸、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大驚,堅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當時中國的考古技術、文物保存、復原技術都不到位,根本不具備挖掘帝王陵墓的能力。

兩人說的都是真實情況,看看他們打開地宮時的物品清單就知道了:

蠟燭10箱、木箱50個、馬燈10隻、 鐵勺子10個、礦井安全帽60個、木絲100斤、防毒面具10副、白絲線2軸、膠皮手套5副、雙股麻繩2斤、工作服5套、鐵絲4斤、照相暗室1間、二寸木螺絲釘2盒、放大機1臺、油布10尺、福馬林2磅、綿紙5刀、衛生酒精10公斤、牛皮紙20張、脫脂棉5公斤、粉連紙2刀、紗布20尺、大繪圖板1個、衛生球5公斤、厚玻璃板3塊、滑石粉2袋、玻璃膠帶15根、水玻璃一磅、油泥5公斤。

然而,郭沫若和吳晗硬是聯合多位文化界重要人物,將《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送到了國家政務院。在得到毛澤東的首肯後,周恩來批覆「同意發掘」。

於是,1955年12月,以郭沫若為首的長陵考古隊向著明十三陵浩浩蕩蕩進發了。

看過盜墓小說或者盜墓電影的朋友都知道,要找到墓穴的入口可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郭沫若帶著考古隊挖了整整一個月,始終找不到長陵墓道。大家一合計,長陵規模太大,挖掘難度太大,最好還是換一個陵墓先練練手。於是,1956年,考古隊開始挖掘長陵旁的獻陵。結果,還是沒找到墓穴入口。於是,埋葬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的定陵被列為了新目標。

或許天意如此,定陵一處塌陷漏洞被發現了。知道定陵「有洞可入」,興奮異常的吳晗立即寫信給郭沫若,再次上報周恩來,周恩來一錘定音,同意試掘定陵。

異象頻現

中國人講「死者為大」,自漢代到明代,盜墓賊或挖人祖墳開棺者,被發現就是死罪。《舊唐書》中說,「開劫墳墓」與「十惡忤逆、故意殺人、放火持杖」同罪。

在定陵正式開挖之後,很多參與挖掘的民工生病,四周村落的婦女,很多莫名其妙的發癲狂,好像被神靈附體,說不能挖皇陵。村民認為不祥,民工人心惶惶。但考古隊的負責人認為這些都是「迷信」,他們「不信邪」。

剛開始挖掘地宮,詭異的事情又出現了。

雪後定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大峪山下,萬曆皇帝與他的兩位皇后王希婕、孝靜太后埋葬於此。定陵全貌。(Charlie fongCC BY-SA 4.0)

1956年5月的一個大晴天,突然晴天霹靂,一聲巨響伴一道雷電劈下,明樓前檐右角的坐獸被雷劈裂墜地。

民工們緊張起來,「怕是皇帝顯靈了呢?這坐獸是給皇陵守陵的,陵沒守好,皇帝一怒把它給劈掉了!」大家議論紛紛,「皇家的陵墓怎好隨便盜掘,這差事咱得重新掂量掂量。」「是不是皇帝對咱們的警告?」

不到半日,更可怕的消息傳來:看守定陵的一谷姓民工被雷火劈死,另一張姓民工被劈成重傷送去搶救……但這也未能阻止考古隊進一步挖掘。

到了1957年10月5日,定陵的玄宮正門被考古隊打開,定陵內的棺槨與豐厚的陪葬品第一次展示在塵世前。萬曆皇帝和兩個皇后的棺槨也被一一打開。棺槨內是一層層琳琅滿目的陪葬品,每一件都是令人驚豔的絕世之寶,尤其是萬曆皇帝棺槨中的69卷織錦珍品,其色彩之絢麗,質地之華貴,數量之眾多,前所未見。

然而,就在考古隊為他們的發現興奮不已時,歷史的報復已經開始了。當時中國的文物保護技術根本就不夠,很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出土後很快變成了廢品。

比如定陵中的木俑,按照歐美的標準,要在超低溫(零下200°C)下冷凍脫水後密封保存。而當時的考古隊人員只是在鍋中融化白蠟,將木俑上裹一層臘來防止氧化和變形。結果,大量的木俑在上蠟後變形變色,表情都扭曲了起來。

綾羅綢緞也因為地宮倉促被打開,迅速氧化灰飛煙滅,很多字畫要嘛失色腐爛,要嘛化為灰燼。

萬曆帝的緙絲龍袍,在挖掘現場就已經開始碳化。織造龍袍使用的緙絲技術失傳已久。緙絲工藝複雜,熟練織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一件緙絲長衣,需要連續不斷織造十年才能完成,就這樣毀於一旦。

現在如果去定陵博物館觀賞,看到的那些精美藏品,大多是複製品。

如果說定陵陪葬品因保護不當,意外遭受損失,令人痛心。那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被人為的故意損毀,就令人深感憤怒了。

棺槨遭難 離奇釀七條人命

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館正式宣告成立,即將開放。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指示民工,既然萬曆帝后的棺槨都已經複製好了,那三口原棺原槨也沒什麼用了,讓他帶幾個人打掃地宮,順便把棺槨扔出去。

在帝后棺槨被丟棄到山溝的那個下午,當地農民就發現了它們。看著完好如新的金絲楠木棺木,如獲至寶,很快就瓜分一空。

一對年邁的夫婦特地請人用這貴重楠木打造棺材,以備後事。誰知詭異的事發生了,第一具棺木製成,老太太就嚥氣了;第二具棺材剛剛完工,老頭子也一命嗚呼,前後不到半個月。這也太過巧合了吧?知道的人震驚不已,私下議論紛紛。然而,就在五個月後,一件更離奇恐怖的事發生了。

最先發現棺木的是裕陵村的一位農民,將這些寬大厚實的金絲楠木板一塊塊連拖帶拉弄到自己地裡。農民把木板拉回家後,就找人打了一對大躺櫃擺在客廳之中。誰也沒想到,一個星期天的中午,農民夫婦收工回家,發現四個孩子不見了。等他們轉一圈回屋,突然發現躺櫃邊放著四雙小鞋,打開櫃蓋,見四個小孩相互擠壓著,早已氣絕身亡。孩子的手指根都滲出了血,櫃壁滿是抓撓的痕跡。四個孩子,三男一女,最大的12歲,最小的5歲,當地公安得出「缺氧憋死」的結論。

四個孩子死後,這對夫婦在幾年之中又生了四個孩子,這次是三女一男。夫妻倆對這個唯一的兒子非常寶貝。可是,誰知道兒子高中畢業不久,也在一個深夜趴在躺櫃上離奇死去,死因不明。

十三陵陵區的村子多以某陵命名,村民實際上都是過去守陵人的子孫。有老一輩的人就說,他們不僅沒有盡好守陵的職責,還盜用了原本屬於皇帝的棺木,這是受到了上天的懲罰。

因果循環 生命悲歌

其實那些提議並參與挖掘定陵的人,雖然有人暫時得到了名利的滿足,最後也是以悲局收尾。

力主挖墓的吳晗,在文革中也成了批鬥對象。1968年,他和妻子先後入獄。之後妻子死亡,女兒被逼瘋,而他自己則在獄中自盡。去世前他的頭髮全部被拔光,不知何人所為。

郭沫若雖然因為馬屁功力了得,在文革中被毛澤東下令保護,但是他的兩個兒子,依然被攪入其中,先後慘死。

挖掘總指揮的時任文化部文物局長鄭振鐸,之後因飛機墜毀屍骨無存;參與挖掘的考古專家白萬玉突然精神失常,之後腦溢血而死;聯合撰寫 定陵發掘請示報告的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鄧拓也在文革中上吊而亡。◇

延伸閱讀
西班牙發現20萬年前 可能是最古岩雕
2025年03月28日 | 6個月前
6千棟建築 ! 叢林發現馬雅巨型古城
2024年11月06日 | 11個月前
奧地利出土 1500年前摩西十誡文物
2024年07月15日 | 1年前
美3兄弟健行 找到罕見暴龍遺骸
2024年06月11日 | 1年前
古董連衣裙 內藏19世紀密碼條
2024年04月23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