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內捲 奧迪五折甩賣

近日,在第28屆成都國際車展上,國產奧迪以五折甩賣,一汽(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旗下的七人座SUV售價更是只有2.23萬美元,較標價低60%以上。這些超低價促銷,揭露了中國汽車產業因產能過剩而深陷「內捲」泥淖的嚴峻現實。
據新華網報導,中國第28屆國際汽車展覽會近日在成都舉辦,現場展出近5千輛汽車。其中,國產奧迪汽車可享五折優惠,中國一汽的七人座SUV售價約2.23萬美元,比標價低了60%以上。這些汽車由一家名為Zcar的公司提供,該公司表示,它從汽車製造商和經銷商處批量購買汽車,而之所以能夠實現低價銷售,是因為中國的汽車數量遠遠大過需求。
汽車行業的「恒大」已現
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上週五表示,由於價格競爭,其春季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3。行業調查顯示,多數經銷商庫存爆滿、虧損嚴重,製造商難以支付供應商款項,卻持續從國有銀行借貸擴建工廠。顧問公司AlixPartners預測,中國現有129個電動車品牌中,其中僅有15個品牌在2030年之前具備財務可行性。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直言:「汽車行業的『恒大』已現。」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張玉涵警告,過剩產能與價格戰互相強化,恐陷入惡性循環。這場由政府政策驅動的產能過剩、惡性價格戰與供應鏈壓力,正將占中國GDP 10%的汽車產業推向危機邊緣。
北京政策導向的惡果
路透社17日報導,一項調查發現,中國汽車產量遠超全球最大市場容量。顧問公司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產能達5,500萬輛,是2023年2,750萬輛的兩倍。中國電動車起售價低至1萬美元,遠低於美國市場3.5萬美元門檻,導致製造商普遍無利可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外國品牌在華的市占率從2020年的62%驟降至31%;出口占總產量19%,達586萬輛,卻因低價競爭引發歐美關稅壁壘。
路透社指,中共政策是這場危機的核心推手。這些政策以實現就業和經濟增長為目標,優先考慮提高銷售和市占率,而非獲利能力和永續競爭。
2009年起,中共政府投入數十億美元補貼,推動電動車發展,2017年「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設定2025年3,500萬輛產量目標,相當於美國歷史紀錄的兩倍。地方政府為實現稅收與就業目標,競相提供廉價土地與補貼,吸引車企建廠,換取稅收與就業增長。然而,在全國範圍內,產能翻倍加劇,汽油車因電動轉型而需求崩跌,進一步惡化了過剩問題。
價格戰使供應鏈與經銷商承壓尤甚。今年6月,中共政府要求17家車企在60天內支付供應商款項,但8月僅3家國有車企合規。中國汽車流通協會(CADA)8月調查顯示,僅30%經銷商實現盈利,售價普遍低於成本20%。為達成車企銷售目標,經銷商常以8萬元回扣為誘因,低價甩賣庫存,甚至不惜虧本。
新車被丟棄至「汽車墳場」
阿里巴巴拍賣平台顯示,今年有超過5,100輛比亞迪新車被拍賣。中國法院也一直在拍賣違約經銷商的新車和未售出的汽車。法院指定的評估員發現,這些車幾乎沒開過,內裝也是全新的,它們被丟棄在被稱作「汽車墳場」的地方。
中國最大的卡車製造商之一「三一重卡」董事長梁林和對路透社表示,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即使虧損嚴重,也要繼續銷售和生產,因為這可以確保現金流,而現金流對於生存至關重要。
7月30日,中共經濟會議強調「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試圖遏制過度投資,然而成效有限。今年前7個月汽車業投資仍增長21.7%,連續第四年強勁擴張。
卡內基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與房地產、太陽能行業的產業過剩後的動盪如出一轍。財狗商業評論呼籲政府調整政策,車企需以市場為導向,平衡創新與盈利,否則這場內捲風暴恐摧毀產業根基,拖累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