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培育新創 存活率九成

工研院AI策略長余孝先以「從實驗室到上市櫃」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AI策略長余孝先以「從實驗室到上市櫃」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工研院提供)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新創也不是一個新花樣,企業在市場上為了生存、進步與發展,本來就會不斷產生創新的力量。」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AI策略長余孝先9月16日以「從實驗室到上市櫃」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時做了以上表示。

余孝先表示,創業並非「靈光一閃」就能成功,而是長期研發與跨領域整合的結果,工研院希望把自身打造成深科技(Deep Tech)新創的最佳夥伴,協助團隊走向上市、上櫃,目前工研院已培育出170家新創公司,5年存活率逾九成,遠高於全台平均。

余孝先指出,許多企業的成長動能來自持續創新,而不僅僅是短暫的構想。他以全球趨勢為例說明,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企業若只依靠內部研發難以面面俱到,必須同時採取技術引進、策略合作、投資或併購等多元方式,才能維持競爭力。

余孝先指出,近年成為獨角獸的公司當中,屬於Deep Tech的比例逐年升高。所謂Deep Tech,是指需要源頭科學與工程突破、長期投入大量時間與資金的技術,例如人工智慧、半導體、量子計算、生醫與能源科技等,這些領域不可能靠幾個月的靈感完成,必須長期耕耘,才能迎來關鍵突破。

四大環節推動新創模式

談到工研院的做法,余孝先將新創推動歸納為四大環節:文化塑造、育成輔導、新創募資與投後管理。他表示,院內首重建立鼓勵創業的文化,從人才招募階段便會詢問應徵者是否有創業意願;並透過創業競賽、跨領域組團及內外部導師制度,讓工程師早期就學會以市場語言闡述技術價值。

第二環節是育成與輔導。工研院會將研發題目對準國家產業政策與全球趨勢,並鼓勵跨領域合作,由資深業師與矽谷創投顧問組成的商業化諮詢委員會,協助評估技術成熟度與商業模式,確保新創題目具備實際落地的可能。

第三是新創募資。余孝先說,工研院不僅提供自有投資平台,也引入外部基金,在公司成立前後即導入資金,並設立「原創資本」在研發早期參與投資,提高成功率。

最後是投後管理。公司成立後,工研院並非「嫁出去就不理」,而是以專責團隊持續訪視,協助新創公司在資金、人才與技術上獲得支持,甚至協助以專利及技術等無形資產取得融資,讓團隊專注於產品與市場開發。

跨領域優勢提升競爭力

余孝先表示,目前工研院擁有逾6,500名研發人力,橫跨半導體、機械、生醫、材料、綠能等領域,這種跨領域的緊密連結,使工研院在推動深科技新創時具備獨特優勢。


他並分享,院內去年共完成一萬九千多件產業服務、六百多件重大技術移轉,累積專利逾3.3萬件,至今已衍生約170家新創公司。根據統計,工研院新創公司3至5年的存活率分別是98.15%、96.30%、94.44%,遠高於全台平均86.9%、77.1%、68.7%,顯示完整的培育機制發揮成效。

成功案例 從電表到半導體

余孝先也舉出多個代表案例,像2005年成立的「玖鼎電力」專攻智慧電表,早在國內重視能源管理前便已布局,近年隨台電加速建置智慧電網而成為主要供應商;2017年成立的「兆晟耐米」是半導體製程液體微粒檢測設備的新創團隊,抓住先進製程的良率痛點,並引進具全球通路的大股東致茂集團,成功打進國際市場;而專注電動車充電生態2017年成立的「起而行綠能」,不僅建置硬體充電樁,也發展雲端系統與營運平台,目前正規劃公開募股。

他說,這些例子都展現工研院長期投資、提早布局的策略,有時候要十年磨一劍,甚至二十年,但時機一到就能領先。

期盼成為長期夥伴

余孝先回顧,工研院自1973年成立以來,隨著時代需求不斷調整角色,從早期引進科技、推動十大建設,到1980年代培育PC與顯示器產業,再到1990年代強化關鍵技術自主,2000年後更著眼於前瞻技術,如今則聚焦於淨零轉型與智慧化發展。他說,這些不同階段的經驗,已為工研院奠定厚實的技術底蘊與跨產業網絡。◇

「我們不預言下一個熱門題目是什麼,但把機制做好、把題目做深做準,機會來了自然有人買單。」余孝先強調,工研院的目標不只是成立公司,而是協助新創成功,並希望更多外部夥伴加入,共同打造以深科技為核心的創新生態,工研院有技術、有人才,也有完整的育成與投後支持,未來要與更多企業和創業者一起,把題目做深、做久,讓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持續發光。◇

延伸閱讀
中共秀福建號 反自曝大缺陷
2025年09月16日 | 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