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損衝擊 壽險上半年獲利驟降

21家壽險公司上半年財報全數出爐,受新台幣強勢升值衝擊,壽險業遭受鉅額匯兌損失,整體獲利大幅縮水。儘管金管會祭出暫行措施,上半年21家壽險合計稅後純益僅177.71億元,仍有8家公司陷入虧損。
今年第二季新台幣兌美元急升,以海外投資為主的壽險業承受巨大匯兌壓力。傳統避險工具如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或換匯交易成本高昂,業者操作困難,直接衝擊獲利表現。
金管會為穩定市場,允許壽險業在特定條件下釋出部分責任準備金,轉入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或列入稅前盈餘,為業者提供重要支撐;但整體財務狀況依然嚴峻,合計稅後純益177.71億元,相較去年底2,992.64億元規模,衰退幅度顯著。
8家人壽公司虧損
臺銀、新光、三商美邦、宏泰、中華郵政、合作金庫、全球及安達等8家人壽公司處於虧損狀態。部分業者選擇大量實現股票資本利得挽救獲利,雖貢獻帳面利潤,卻導致其他綜合損益(OCI)大幅惡化,從去年底盈餘134.04億元轉為-4,025.23億元。
此外,因新台幣升值,壽險業美元計價債券等資產未實現損失從去年底2,378.5億元,擴大至6,416.3億元,顯示淨值壓力沉重。截至8月28日,金管會已核准11家壽險業釋出共3,072.2億元責任準備金因應匯率波動。
三商美邦人壽資本狀況受市場關注,其上半年資本適足率(RBC)154.27%、淨值比2.31%,雙雙未達RBC不得低於200%、淨值比不得連續兩期低於3%的法定標準,已連續第七期未達標。
三商美邦人壽近日已向金管會提交新版資本強化計畫,包含現金增資、發行次順位債及引進策略投資人等方案。
壽險業盼自費醫材統一定價
另外,壽險業面臨實支實付醫療險損失率高漲問題。壽險公會有意與衛福部協商,提出各醫院自費醫材統一定價訴求,以控制理賠成本。
對此,衛福部長石崇良回應,商業保險與全民健保具互補作用,有助減輕民眾負擔,讓病患更快使用新藥與新醫材。健保署已建置全國性自費醫療資訊平台,未來將對創新醫材採一站式聯合審查,縮小價格落差。
石崇良強調,各縣市消費能力不同,要求全台醫院自費醫材價格完全統一,須審慎評估是否觸及《公平交易法》聯合行為規範。此議題需與保險業者及保險局進一步討論,尋求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