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演藝廳整修重啟 轉型人權電影院首推台語片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演藝廳整修後重新開張,轉型為常態性人權電影放映場域。8月22日舉辦首場活動「台灣台語人權電影放映:相招來去看電影.學台語」,文化部長李遠、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動畫片《諸葛四郎》代表葉佳龍等各界貴賓出席,為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這次活動將從1959年至2025年間,精選18部台語電影,包括15部劇情片、2部紀錄片與1部動畫片,題材橫跨社會寫實、歷史傷痕到家庭關係。經典作品如萬仁導演的《超級大國民》、王童的《稻草人》與《無言的山丘》、林正盛的《春花夢露》、柯金源紀錄片《神殿》,以及新推出的動畫片《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等,將於8月22日至10月31日舉行34場放映。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這批作品既是台灣電影史縮影,也折射出台灣社會的人權意識如何從威權走向民主。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感性指出,45年前的中正紀念堂只講「一個人的故事」,如今演藝廳以台語片為開場,見證台灣各種歷史與人民的聲音。他回顧,從1959年李行《王哥柳哥遊台灣》開啟台語片風潮,到1980年代台灣新浪潮導演萬仁、侯孝賢、王童在管制下努力拍片,再到近年更多作品觸及白色恐怖、二二八等題材,顯示母語電影與人權議題在時代中不斷延續。
李遠強調,中正紀念堂正邁向「民主紀念園區」的轉型,「這是一條不歸路,一條一定要往前走的路」,未來更期許「台灣國際人權電影節」能成為與金馬獎、台北電影節並列的第三大影展。
台語片承載台灣社會變遷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長張惠君指出,18部電影跨度超過60年,涵蓋家庭、社會、人權等不同面向,讓觀眾從中看到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化累積,「走到今天,台灣才有這樣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希望大家透過電影重新認識台灣」。
行政院轉型正義會報委員呂建興則以政治受難者身分分享,他認為這些轉型正義的每一步,都是透過許多人長期努力才完成,今天能在中正紀念堂看到母語電影放映,意義深遠。
本次活動每場皆設有映前導讀與映後座談,例如柯金源將導讀《神殿》,漫畫家葉宏甲長子葉佳龍導讀《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俗女養成記》作者江鵝則導讀《回來安平港》,帶領觀眾深入理解作品。
此外,觀眾參與可累積集章與獲得紀念品:全程參加映前映後活動者可得磁性藏書票;集滿17場可兌換帆布袋,34場則有神秘禮物。
「台灣台語人權電影放映」為今年「台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周邊活動之一。該影展已邁入第9年,今年正式更名,並首次結合台語電影,期盼透過母語影像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人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