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卓質疑聲浪漸起 學者籲批評守分寸

726罷免案失利後,對總統賴清德與行政院長卓榮泰等內閣團隊的不滿聲浪逐漸浮現。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13日在臉書撰文指出,批評是民主的重要力量,但若要成為改進的動力而非內耗的起點,必須兼顧事實、情感與時機;從前總統蔡英文到賴清德,傳承與批評都是民主的養分,必須在智慧與耐心中運作,這才是台灣最終要守住的價值。
李忠憲說,近期不少人批評賴清德,雖有道理,但批評之後能得到什麼值得深思。對總統不滿、希望換人是民主國家常態,蔡英文第一任結束時也是如此。他反問,賴清德的執政結果與蔡英文全無關聯嗎?如果蔡英文時期是盛世,為何卸任不到一年,台灣就搖搖欲墜?
他坦言,當年認為換下蔡英文是愚蠢的選擇,如今也覺得試圖換下賴清德並非高明之舉;且兩人皆因出生背景、人生歷練塑造出今日的性格與領導風格,政黨前後任總統的關係密不可分,切割說法在政治學上站不住腳。
李忠憲引用富豪馬斯克2023年受訪時的話,形容總統職權有限,「事實上,當總統有點像是一艘大船的船長,但只有一支很小的槳或舵——你被指控一切,而你什麼也做不了。」他提到,賴清德出身礦工家庭、三個月大時喪父,曾感嘆「每次手上的牌都很差」,但最終仍成為台灣總統。
他強調,批評的力道需精準拿捏,過重恐傷團結,過輕則可能縱容問題的惡化;在複雜的社會互動中,平衡價值與後果的難度相當高。領導人會更替,但台灣需要守護共同價值的智慧與耐心,從蔡英文到賴清德,傳承與批評都是民主的養分,但必須在智慧與耐心中運作,這才是最終要守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