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開山刀改拿麵包刀 劉祐誠重生之路

「立志勤學、改過擇善。」八個字,是新竹地檢署檢察官許大偉送給劉祐誠的座右銘,也是他49年人生下半場的寫照。他的人生曾經與刀光劍影、幫派鬥爭畫上等號;如今,他手握的不再是冰冷的開山刀,而是飄散溫暖與香氣的麵包刀。
從一名殺人未遂的更生人,到獨當一面的烘焙師傅,甚至成為社團會長,劉祐誠用自己奮鬥的故事,為更生人「重生」開啟大門。
從迷失到覺醒 監獄烘焙課
劉祐誠的童年由於父母忙於事業疏忽管教。國中輟學後,他加入幫派,在血氣方剛的年紀犯下大錯,因為教唆殺人而入獄。監獄,成了他青春歲月的主旋律,進進出出多次陷入循環。直到他在臺南監獄明德戒治分監,一個轉變的契機悄然來臨。他參加該監與臺灣更生保護會合作辦理的烘焙班,學習製作手工蛋捲。
參加烘焙班後他立刻覺悟到,要成功不只是努力,還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他觀察到技訓班只能傳授入門技術,無法深入理解食材的原理。因此,他不僅認真學習,甚至會「故意做壞」,藉此觀察老師如何修正,從中領悟做出口感佳、賣相誘人的祕訣。
他明白,要真正掌握一門手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好看」,更要懂得背後的「原理」。他說,「一般受刑人通病是老師問漂亮嗎?都回答漂亮還比讚。可惜沒有認真學習功夫。」只是嘻嘻哈哈消磨時間。
到他鄉從零開始 擺攤賣蛋捲
2012年,當劉祐誠走出監獄大門,他知道,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他坦言,離開過去的「損友圈」是重生的關鍵。他毅然決然離開充滿誘惑的南部故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新竹。這裡沒有過去的朋友、沒有熟悉的江湖,一切都必須從零開始。他深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與對的人為伍,才能共同進步。
他思考開店需要龐大的資金,選擇了成本最低的夜市擺攤,從一車簡單的設備開始,賣起手工蛋捲。在夜市擺攤也不是順風順水,有時蛋捲賣不出去只能吃蛋捲充飢,他仍然堅持這條辛苦的重生路。
劉祐誠說,「想到在監所沒有自由的日子更苦,現在可以自由生活,一定要吃苦忍耐,相信一定有出頭的日子,現在雖然苦一些還是有希望轉好,慢慢來。歹路的錢雖容易賺但隨時可能又會回到監所。」有了明確目標與希望,成了他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動力。
夜市遇貴人 自我精進到竹科
劉祐誠的努力與堅持,被一位貴人看見了。檢察官許大偉在夜市看到了他的「大哥手工蛋捲」招牌,得知他更生人的身分和艱困處境後,不僅主動聯繫媒體,為他打開知名度,更替他引介更生保護會新竹分會。
經過實地勘查,更生保護會提供他10萬元無抵押、無息創業貸款,這筆及時雨,讓他得以深造烘焙技術與擴大經營規模。他深知,金錢固然重要,但人際關係有時更勝一籌。許大偉與更生保護會的幫助,讓他體會到社會的溫暖,也讓他更堅定的走在正途上。
更生保護會新竹分會主任委員戴家鴻表示,社會大眾能接納更生人、給他們工作機會,就是拉他們一把別走回頭路,從新站起來走回正途的最好辦法。
有了知名度與資金,劉祐誠更深入鑽研烘焙技術,不僅考取丙級、乙級證照,甚至進修食品技術研究所,陸續取得4張專業證照。食品技術研究所一門課要1~2萬元,他從中學到賺錢本領。
「吐司損耗率不能超過標準,重量損失也要在標準內;烤出來的麵包寬度、高度也要在合格範圍內,口感才會好。這原料為何用在這、烘焙水分多少才夠,油溫、蛋液溫度要多高等。」他都仔細學習。
曾有攤販問他,「為何你可進園區公司賣,我不可以?」他回應,「因為沒有證照。」有人說考證照浪費錢,要考3、4年,他表示,「為了要生活、要吃飯,一年就考過。」
無師自通 掌握行銷與成本
劉祐誠沒學過行銷,但是為了填飽肚子想盡辦法把麵包賣出去。太太把他畫成可愛的卡通人物,他就去申請商標且印在送貨的車身,讓車子開到哪廣告就做到哪。他的產品有證照加持,從夜市攤位一路賣進竹科各大公司。
他還無師自通懂得如何計算成本,他更是非常細心的人,可以算出每度電能烤出多少麵包,還得出哪個時段電價最便宜的結論,甚至會考量原物料漲價的風險,提前添購原料。對成本的精準控管,讓他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在業績漸入佳境時不忘投資機器設備,「長久考量甘願花多點錢,採購符合職業水準的烤箱與冰箱。」他說。
回饋社會 不只自助還要助人
知道自己學歷不高是因為小時候愛玩跟書無緣,如果可以重來,劉祐誠覺得讀書最好,他希望能讀到碩士,並建議年輕人把握黃金時間好好讀書,沒讀書靠苦力賺錢很辛苦,一個月即使賺10萬,年紀大了就無法再勝任。
有鑒於讀書的重要,事業有成後並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困境。他相信,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堅持與天分,還需要社會的關懷與支持。因此,他開始將這份愛傳遞出去,接任「新竹國際同濟會」會長,與會友們共同發起「認養學童」計畫。
每年捐贈1萬2千元給弱勢家庭的小學生。不僅提供經濟上的幫助,更透過關心與陪伴,讓這些孩子知道,除了家人,社會上還有人關心他們。他認為,「救急不救窮」,透過實質的關懷,讓孩子們能安心讀書,比單純捐款更有意義。
更生人需求:一技之長、吃住劉祐誠表示,監獄是一個小型社區,如果出來後又與過去的朋友接觸,很容易再次被負面能量吞噬。唯有建立新的社交圈,才能真正走向光明。
他回憶,「剛出來曾收到同是更生人來信留下姓名與電話,這些都丟掉,留下只是給自己負擔。想走自己的路,要斷乾淨不再與道上朋友聯絡才能澈底改變。」接著他說,「出來後就要設定目標要做什麼,只要努力去做,成與敗都沒關係,起碼有嘗試過、努力過,否則永遠沒有改過向善的希望。」
劉祐誠鼓勵其他受刑人要勇敢改變,好好善用獄中的技訓機會,學得一技之長,如水電、汽機車維修、冷氣裝修等,將來一定有用武之地。他深知,更生人需要的,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個包容的環境。
「從監獄出來馬上要面對受害者,或者欠下債務要還,再來要有地方住還要有飯吃,才能真正脫離以前的環境。更生人需要幫助的是這些。」他認為,有了工作,更生人有收入才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往往出獄後的更生人會被拒絕在職場之外,求職處處碰壁,「裡面出來十個有七個沒專長。」
天上不會掉餡餅 靠自己努力
有人找他談開設庇護工場,希望能提供更生人工作機會,讓他們能夠靠自己的雙手重新站起來。劉祐誠認為,有社會人士與更生人兩方合作開設庇護工場,申請執照與貸款都較容易。他已經有冰箱、烤箱的設備,也有資金投資。他建議合作對象可以提供工作場地、銷售通路,這樣合作才可以持久幫助更生人。他說,「員工一個人最少要付3萬元薪水,還要電費、房租,10個人就要40萬,沒有訂單無法支付這些開銷。」
劉祐誠想到一句俗話,「戲棚下站久是你的」。他認為還是要靠自己努力,該做的還是要做,天上不會自己掉餡餅。不該做的就永遠不要再做。「過什麼生活自己決定,跟優秀的人在一起自然就跟著上進,只有與對的人為伍,才能共同進步。」他了解,「更生人一般都很聰明,只是用在不對的地方所以需要教化,在嚴格教化後出來的人大部分會改變較多。」
劉祐誠用實際行動證明人生沒有絕對的低谷,只要願意改變,隨時都能重新開始。他也證明更生人不是社會的包袱,只要給予機會與支持,他們也能成為貢獻社會的力量。他的重生之路,不僅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一盞照亮其他迷途者的希望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