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談判進展緩慢 專家籲台主動開價

美國開徵對等關稅,台灣目前稅率為20%,財經專家吳嘉隆近日受訪時指出,台灣未能掌握川普政府「交易型外交」的談判邏輯,這是台美談判卡關的關鍵,建議台灣應主動出擊、向美方大膽開價,例如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換取關稅下調,並對美進行大規模且多元化的投資,不應僅限於半導體產業,才有望打破僵局。
吳嘉隆分析,台美談判「卡關」原因,並非外界所指的意識形態問題,而是美方在台灣難以找到價值觀契合的「對口」單位。他認為,民進黨雖反共、但立場偏左,國民黨雖屬右派、立場卻親共,導致美方在台灣缺乏具備「反共、右派、保守主義」特質的理想合作夥伴,從而影響了談判進程。
面對僵局,吳嘉隆表示,台灣必須調整談判思維與策略,首先,不應被動等待美方出牌,應主動「開價」,提出具體的投資承諾來換取關稅調降,例如以台積電承諾擴大對美投資,讓對等關稅降至9%至12%水準,展現談判的靈活性。
對美投資不應僅限半導體
其次,吳嘉隆建議,台灣應效法猶太人在美國的投資模式,透過大規模且多元化的對美投資,範圍不應侷限於半導體,更可擴及重電設備、AI伺服器散熱等傳統與新興科技領域,透過這些深度布局,創造美國對台灣的需求與依賴,才能在美國社會內部建立共同利益。
針對外界「掏空台灣」一說,吳嘉隆強調,台灣本地的工業用地與水電資源已趨飽和,半導體部分產能分散到美國、日本、德國等地,是台灣走向世界的一步。他說,若中共對台封鎖,海外產能可繼續供應晶片給美國軍工產業,降低中共封鎖的效力。
此外,美國近日宣布對半導體加徵100%關稅,吳嘉隆說,台積電在美國有設廠,且正在蓋新廠,應可得到關稅豁免,但對於台積電以外的半導體製造企業,例如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大部分都是生產成熟製程晶片,可用於汽車業、軍工產業,若都不在美國本土設廠,恐面臨高額關稅。
吳嘉隆認為,台積電也恰好要生產成熟製程晶片,以滿足汽車業需求,也許有一個辦法,例如將3家公司拉入台積電系統來豁免關稅。他說,不排除未來台灣將掀起一波併購潮,讓適用美國低關稅的企業吃下被課徵高關稅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