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劍指中國 學者:台應慎防洗產地風險

美國政府宣布對台灣實施20%暫行對等關稅,談判持續進行中。中經院5日舉辦「川普2.0新情勢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論壇,學者示警,川普2.0對中政策將從拜登政府的科技圍堵,升級為更廣泛的「關稅組合拳」,對台灣構成挑戰。台灣需謹慎應對「洗產地」疑慮,避免面臨40%高額懲罰性關稅。
中經院中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指出,拜登政府對中政策聚焦國安與科技限制,關稅使用較為克制。而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要圍堵中國,還要解決美國貿易赤字與政府債務問題。
劉孟俊表示,川普2.0將關稅作為核心工具,目標包括:一、對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課稅,增加美國財政收入以平衡內部赤字;二、維持對中國的貿易壁壘;三、施壓以打通中國的內需市場,實現更廣泛的戰略企圖。
學者籲定涉中製造比例標準
中經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警告,美國已關注中國透過越南、泰國等第三地「洗產地」規避關稅的行為。若台灣無法證明出口產品非中國轉運,可能被美國視為「洗產地」幫兇,而面臨40%懲罰性關稅。他建議,台灣應與美方協商,建立「涉中製造比例」查核標準,明確區分產品來源,避免無辜受罰。
外界關注美國可能要求台積電投資4,000億美元。劉孟俊認為,台積電作為一家外資持股比例高的全球性企業,決策應以商業利益為主,需考量美國勞工與營運環境等因素,而非純粹的國家籌碼。王國臣指出,台積電的獨占市場地位讓美國有所顧忌,短期內不至於動用反托拉斯等措施,顯示對台灣留有餘地。
王國臣建議,台灣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應「一碼歸一碼」,將對等關稅與半導體關稅分開處理。半導體關稅可轉嫁成本,但對等關稅影響全台產業,應力爭談低。他說,政府透過採購等方式,來代替所謂美豬美牛的開放,或許是一個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