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 學者析川「政治經濟學」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

美國公布對台灣的暫時性關稅稅率為20%,高於日本、韓國的15%。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經濟議題是國家整體戰略的一環,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期的主要目標,是對中共的經濟戰及科技圍堵,要看懂美國川普推動關稅戰的用意,才能用戰略高度確保台灣的經濟競爭力。

國防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1日發表最新的即時評析,蘇紫雲分析,經濟議題需要整合政治與國家安全進行考量,屬於國家整體戰略的一環,從川普第一任期的決策與行為模式顯示,美方主要目標在於針對中共的經濟戰及科技圍堵的安全需求,從這一角度評估,才更能用戰略高度確保台灣的經濟競爭力。

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 Trade Representative)統計,美國從中國大陸進口產品約4,400億美元。蘇紫雲表示,若美中仍維持高稅率,美國的產品需求將改由其他貿易夥伴提供,包括手工具、機械設備、扣件、汽車零組件等品項。台灣傳產、精密機械等行業有機會藉此取代陸製品。

川普著重「國內經濟安全層次」

蘇紫雲說,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是「政治經濟」(political economics),而非以往美國歷屆政府著重盟邦合作的「戰略經濟」(strategic economics),川普著重者為國內經濟安全層次,以求快速削減每年大量的貿易逆差。

例如,從美方不同機構的資料顯示,美國貿易代表署列計1年貿易逆差約1.2兆美元規模,美國經濟統計局指出服務貿易順差約2,950億美元,五角大廈統計軍備出口則約3,150億美元,三者相抵美國實質逆差約在5,900億美元區間。

而美國國防部2018年曾公布名為〈評估並強化美國國防產業的製造基礎與供應鏈韌性〉的報告,內容明確警告,中共對美軍各式裝備所需關鍵零組件、原物料的供應構成巨大且日漸升高的風險,可能影響美軍裝備的關鍵原物料、零組件供應造成的安全威脅與漏洞。

蘇紫雲表示,當時白宮就對中共威脅已有全盤的戰略思考,且超越傳統的地緣、軍事安全層級,而是更深層的科技與經濟安全,並已決定對北京進行全面的戰略壓制;川普2018年公開抱怨北約與德國國防預算偏低,隨著俄國入侵烏克蘭,如今北約已將國防預算,一口氣翻倍提高至GDP 5%,而在關稅問題上也達成協議,使得川普政府得以集中力量應對中共威脅。◇

延伸閱讀
啟明新校長涉爭議 北市教育局回應
2025年08月01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