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ETF屬性賺價差 專家:宜審慎布局

專家認為,主動式ETF可能吸引偏好賺取價差的年輕族群。台股示意圖。(記者宋碧龍/攝影)
專家認為,主動式ETF可能吸引偏好賺取價差的年輕族群。台股示意圖。(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侯駿霖/台北報導】

金管會積極推動投資商品多元化,主動式ETF成為市場新寵,目前已有6檔主動式ETF掛牌上路,總資產規模突破170億元。專家認為,主動式ETF可能吸引偏好賺取價差、追求資產快速成長的年輕族群,但在全球關稅及台灣經濟動能趨緩下,年底前應「停、看、聽」,審慎布局。

財經分析師翁偉捷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指出,主動式ETF為投資人提供了更多元的資產配置工具,近期金管會也積極推動該商品,希望建立國人更全面的資產配置觀念。主動式ETF也補足以往被動式ETF未被滿足的缺口。

被動式ETF過去曾經因為高股息噱頭,募集期間就突破千億元規模,而主動式ETF的規模呈現穩健成長。翁偉捷認為,最大差異在於「選股邏輯」,被動式ETF通常追蹤特定指數,如台灣50指數,僅定期調整指數成分股,操作相對單純,而主動式ETF由基金經理人團隊主動研究、選股,目標是創造超越大盤的績效。

翁偉捷分析,年紀較長的投資人可能偏好高股息ETF,追求穩定現金流,但許多年輕人可能希望資產快速增長,就會考慮能賺取價差的主動式ETF作為核心配置選項。不過,主動式ETF的績效不一定高於被動式ETF,投資人應回歸長期的投資規劃。

翁偉捷示警,「無論台灣最終關稅是15%還是20%,都將對台灣的GDP、出口貿易造成衝擊,或引發中小企業外移、國內失業率上升及通膨加劇等連鎖效應。」他預測,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恐難「保3」。在關稅壓力與聯準會年底前降息機率不高下,全球市場年底前可能有一波回檔修正。若有意長期投資,可能要等到台灣對等關稅(含半導體232關稅)公布後再找尋合適的進場時機。

翁偉捷也提及,台灣上市櫃公司符合納入標準的優質標的相對有限,因此不同ETF之間「持股重疊」的現象可能難以避免,民眾應定期檢視投資組合,不要讓風險過度集中。◇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