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美國水產品遭疑換關稅 衛福部:兩者無關

美國對等關稅公布在即,衛福部食藥署近日更新美國水產品輸入規定,8月12日起,美國輸入水產品,包括甲殼動物、罐頭蝦及螃蟹等多項產品,檢附官方文件後即可輸入,遭立委質疑此舉是為台美關稅談判讓渡條件。對此,衛福部表示,並非因應台美關稅,強調一切都是依循科學標準評估。
衛福部食藥署7月29日更新美國水產品輸入規定,美國水產品已通過系統性查核程序,8月12日起,美國輸入水產品,包括甲殼動物、罐頭蝦及螃蟹等多項產品,檢附官方文件後即可輸入。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出口國必須通過系統性查核,食藥署才會受理該國產品輸入查驗申請,此次公布美國水產品通過系統性查核程序,被外界解讀為產品即將輸入台灣,可視為放寬對美水產品限制。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台灣從2018年起實施系統性查核,為了方便認證,並非因應這次台美關稅進行處理,強調一切都是依循科學標準評估。
立委王育敏質詢時表示,2018年美國水產品就提出申請,卻在台美對等關稅將揭曉時通過,時間相當湊巧,批評政府用黑箱掩蓋,作為台美關稅談判的讓渡條件,選擇以小圈圈決策。
立委陳昭姿質詢表示,美國有部分水產品,曾被檢出含有重金屬、甲醛等致癌物,台灣在開放進口美國水產品前,是否針對風險進行抽驗?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強調,不只是美國,所有輸入我國的水產品,都會經過風險預警系統預判,若為高風險就會進行抽樣,另會依據不同品項決定檢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