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厝風華重現 東里家風的時光與記憶

「東里家風」,是進入苗栗苑裡百年古厝的第一眼印象,也是一段家族記憶與地方風土的開場。(廖翠環提供)
「東里家風」,是進入苗栗苑裡百年古厝的第一眼印象,也是一段家族記憶與地方風土的開場。(廖翠環提供)

【記者廖儷芬/苗栗報導】

從大馬路轉進小巷,沿著古里的紅瓦磚牆緩緩前行,庭前大甕嵌入圍牆,是一種樸實濃厚的時光提示「東里家風」到了。古厝佇立於苗栗縣苑裡鎮中溝溪畔,庭院中擺滿老農具、澆水壺、謝籃和蓑衣,讓人一瞬彷彿回到阿公阿嬤的老家,這是攝影家廖翠環眼中的溫柔時光,也是她鏡頭下歲月的痕跡。

牆上掛著編織籃與四爪鐵耙,展示農村生活不可或缺的勞作器具,讓人憶起早期農家一日作息。牆上掛著編織籃與四爪鐵耙,展示農村生活不可或缺的勞作器具,讓人憶起早期農家一日作息。(廖翠環提供)
鏽蝕的旋耕器具靜置牆邊,說明這座老屋不只是民居,也曾是農忙歲月的見證者。鏽蝕的旋耕器具靜置牆邊,說明這座老屋不只是民居,也曾是農忙歲月的見證者。(廖翠環提供)
這件古老的蓑衣由植物纖維編織而成,是農夫雨天外出的保護衣,現今成為歷史的見證。這件古老的蓑衣由植物纖維編織而成,是農夫雨天外出的保護衣,現今成為歷史的見證。(廖翠環提供)

鄭氏家風的根與廊
「東里家風」古厝,建於咸豐年間(約1893年),為苑坑聚落著名三合院,由鄭仕原第 4 代後裔鄭新財興建。依循傳統格局:坐北朝南、合院串連中軸與護龍,院前半月池象徵招財、院埕隔牆則保護私域。建材採用紅磚瓦、交趾陶與泥塑,正廳雕飾菊花剪黏、堂號泥塑、懸魚石灰塑,精巧細緻 。
鄭家祖籍廣東潮州,清代時來自莿坑(薪山號)的鄭巽,是清乾隆年間第一代來台先祖。其後子孫興旺,逐步擴建家族聚落,最後興有集鄭家老厝、東里家風與日式鄭宅三棟建築成為當地聚落核心。

特殊造型的磚窗保有通風與美觀功能。特殊造型的磚窗保有通風與美觀功能。(廖翠環提供)
屋頂上的燕尾脊翹起,如同老屋的眉角,搭配雕飾花磚與斜屋簷,構成富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建築美感。屋頂上的燕尾脊翹起,如同老屋的眉角,搭配雕飾花磚與斜屋簷,構成富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建築美感。(廖翠環提供)
紅磚牆上鑲嵌著八卦與十二生肖鐵飾,不僅具風水寓意,也增添傳統美感,是家族文化與信仰的展現。紅磚牆上鑲嵌著八卦與十二生肖鐵飾,不僅具風水寓意,也增添傳統美感,是家族文化與信仰的展現。(廖翠環提供)

歲月裡漫步 廖翠環筆下的古厝生活
攝影家廖翠環描述:紅磚、紅甕、緞布、蓑衣交織成一段歲月的片段。鐵製雞罩彷彿餵養過老母雞、稻耙與犁具彷彿仍回響著阿公呼喚「駕駕駕」的吆喝,那些椅寮讓她回想起自己摔落地面三天三夜的糗事。這樣的細節,在她鏡頭與文字裡,活了過來。

一甕甕大小不一的酒甕靜靜地坐在磚平臺上,訴說著過去釀酒、醃製與儲藏的日常。一甕甕大小不一的酒甕靜靜地坐在磚平臺上,訴說著過去釀酒、醃製與儲藏的日常。(廖翠環提供)
那些椅寮讓廖翠環回想起自己摔落地面三天三夜的糗事。那些椅寮讓廖翠環回想起自己摔落地面三天三夜的糗事。(廖翠環提供)

古厝的再生 也為社區注入新生命
休耕多年、荒廢30年後,「東里家風」在在地社區與文化推展協會的努力下,轉型為古厝民宿與文化園區 。這裡不僅提供導覽、餐飲與住宿服務,也是許多台灣劇組取景的熱門場域 。
現代的再生計畫,聘請唐山師傅工法修復老瓦、搭建龍柏樹意象庭院、將紅眠床、長板凳、古裝租借等元素融入遊程,讓遊客彷彿穿越時空,體驗昔日富裕家庭的生活,也帶動地方就業與弱勢族群參與 。

古裝租借等元素融入遊程,讓遊客彷彿穿越時空,體驗昔日富裕家庭的生活。古裝租借等元素融入遊程,讓遊客彷彿穿越時空,體驗昔日富裕家庭的生活。(廖翠環提供)
橘紅與深藍的窗框構圖,大膽卻和諧,是老屋在保留歲月痕跡中依然展現的活潑色彩。橘紅與深藍的窗框構圖,大膽卻和諧,是老屋在保留歲月痕跡中依然展現的活潑色彩。(廖翠環提供)
懸掛於柱上的招牌書寫「日日春酒家」,或許是舊時的店名,也可能是今人懷舊命名。懸掛於柱上的招牌書寫「日日春酒家」,或許是舊時的店名,也可能是今人懷舊命名。(廖翠環提供)

在古厝裡 傳承「東里家風」
鄭家代代相傳的家訓與風範,成為地方精神的象徵。「東里家風」不只是建築本身,也隱含家族與文化傳承的核。從祖先耕作、農耙、對聯譜系、堂號雕塑,以及紅瓦剪黏藝術,都提醒後人勿忘根源,而這份風範也映照於今日空間再利用的理念:保存歷史、活化文化、立足在地 。

廖翠環的照片中,小巷、瓦片、甕壺、老椅,每一件器物都是故事。她的文字與鏡頭,拼湊出一幅活生生的古厝記憶畫卷。從照片裡的蓑衣、鐵水壺到大甕,每一角落都流露出古味。這不只是一次旅行,更像一次親情密碼的回響。

小電視、舊椅子與酒甕,草叢間的日常風景,勾勒出一幅安靜又自然的鄉村生活畫面。小電視、舊椅子與酒甕,草叢間的日常風景,勾勒出一幅安靜又自然的鄉村生活畫面。(廖翠環提供)
甕口纏繞著粗麻繩,既是提繩也是封口,實用與工藝兼備,體現早期農村生活的智慧。甕口纏繞著粗麻繩,既是提繩也是封口,實用與工藝兼備,體現早期農村生活的智慧。(廖翠環提供)
紅底金字的「愛寧蘭大酒家」豎牌立於門前,像是等待旅人走進老厝的開場,彷彿時光未曾走遠。紅底金字的「愛寧蘭大酒家」豎牌立於門前,像是等待旅人走進老厝的開場,彷彿時光未曾走遠。(廖翠環提供)

歷史與當下的交響
「東里家風」是一棟生動的時間容器。它見證了鄭氏家族從清代至今的嬗變,也承載著苑裡這塊平原上的客家與閩南共生文化。今日在廖翠環的鏡頭與文字中,也在社區努力者的復育計畫裡,成為百年古厝的新生典範。
走進這座古厝,你看見的不只是紅磚與甕壁,更是歲月的印記、文化的回音,以及在薪火相傳中仍閃亮的「東里家風」。

屋簷下高掛「囍」字紅燈籠,訴說著家族喜事與節慶記憶,也象徵著老宅的人情與溫度。屋簷下高掛「囍」字紅燈籠,訴說著家族喜事與節慶記憶,也象徵著老宅的人情與溫度。(廖翠環提供)
廖翠環的文字與鏡頭,拼湊出一幅活生生的古厝記憶畫卷。廖翠環的文字與鏡頭,拼湊出一幅活生生的古厝記憶畫卷。(廖翠環提供)
「東里家風」是一棟生動的時間容器。它見證了鄭氏家族從清代至今的嬗變,也承載著苑裡這塊平原上的客家與閩南共生文化。「東里家風」是一棟生動的時間容器。它見證了鄭氏家族從清代至今的嬗變,也承載著苑裡這塊平原上的客家與閩南共生文化。(廖翠環提供
延伸閱讀
百年談文︱老車站裡的時光低語
2025年06月19日 | 1個月前
在福字牆邊等一班幸福列車
2025年07月09日 | 25天前
樹洞守護者 貓頭鷹的自然詩篇
2025年06月23日 | 1個月前
苗栗推減塑生活 袋你迺市集活動開跑
2025年07月03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