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東引慢城 蝸牛緩步間的島嶼節奏

一隻披著迷彩的蝸牛,靜靜地伏在島上的牆角,它不急,也不慢,正以自己的節奏行走。這是東引島的新象徵——迷彩蝸牛,也是這座離島正式成為「國際慢城(Cittaslow)」的一個標誌。對於長年以軍事文化著稱的東引,這場由內而外的轉變,正悄悄發生。
從戰地前線到慢活小島
東引,過去總與「前線」、「軍事重地」畫上等號。島上的坑道、碉堡、標語,訴說著那段守衛海疆的歲月。然而近年來,隨著軍事機能的淡出,地方與青年逐漸注入新的活力。如今,這座外界印象中堅硬的島嶼,因「慢城」認證而有了柔軟的一面。
東引的慢,不只是節奏的慢,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島上漁村的晨光、老兵的閒談、斑駁牆面上的迷彩蝸牛圖騰,無一不在提醒著旅人:「別急,這裡不趕時間。」
慢城任務 走進地方與記憶
今年夏天,東引展開了一項別具意義的「尋蝸任務」活動。對象是曾在東引服役的退役軍人、現役弟兄的配偶與三等親血親。只要在兩處不同景點找到「迷彩蝸牛」看板,合影打卡,並上傳至官方LINE帳號,再出示身分證明,就能換得限量的「東引高粱酒禮盒」一份。
這個活動不僅可以吸引了許多返鄉探親的家屬與老兵,也可以讓不少年輕人第一次踏上東引。在蝸牛看板前,笑著合影,不只是完成任務,更是重溫一段家族或個人的記憶。
慢是一種選擇 也是一種力量
慢城的標誌是蝸牛,而東引的蝸牛特別穿上了迷彩,象徵戰地記憶與緩慢生活的交融。這隻蝸牛不是與世隔絕的,而是走進社區角落、出現在超市、老街與碼頭旁,與島民與旅客共同生活。
東引的慢,是在堅定與柔軟間找到平衡。走在島上的步道,耳邊是海浪,眼前是「千里江山、萬丈忠魂」的軍事標語與「Cittaslow」的文青塗鴉並存,不違和,也不衝突。
慢 不只是觀光口號
不少人問:「慢城是什麼?只是一個觀光包裝嗎?」但在東引,慢城真正的內涵,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與節奏,是讓在地文化被看見,也讓人們願意留下。
從政策推動、在地店家配合,到設立「地方召喚術」的互動裝置與圖書櫃,慢城成了島嶼發展的起點,不是終點。當蝸牛一點一滴爬行,也許比誰都更清楚,通往未來的每一步,都值得用心踏實地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