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成立 拚2030年產值破兆元

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於22日上午舉行成立大會。聯盟提出2030年四大目標,其中,整體產值目標要突破新台幣兆元。副總統蕭美琴表示,AI智慧機器人將在台灣產業扮演要角。
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在22日上午舉行成立大會,由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等六大公協會共同推動發起。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等研究機構和上銀、和大、所羅門、新漢等廠商也被邀為首波核心成員。
聯盟也宣布,將以大競賽、大運行、大展覽三大行動方案,並透過國產化與國際化,擴大內需與出口規模,提升產品價值,目標2030年Al機器人產值可突破兆元大關。
聯盟提出四大目標,首先打造四型五款具國際競爭力的國產機器人平台,含自主移動載具、足型、人型、特殊應用型平台,提供多元應用開發。
其次,打造四大核心系統,實現關鍵零組件國產自主化,聚焦決策系統、驅控系統、感測系統、動力系統,建構台灣製造(MIT)自主供應鏈。
第三,導入八大應用場域,落實實際運行,推動醫療、物流、農業、製造、照護、餐飲、救災、巡檢等產業應用。
第四,2030年達新台幣兆元產值,實現國產化,整合國際化、擴大內需和出口規模,提升產品價值。
副總統蕭美琴致詞時表示,在未來產業下一波工業革命中,台灣需要完整的配套措施,包括政府產業法規、應用面支撐、國際夥伴合作、技術整合及共規發展等。她期許透過團體合作進軍國際市場,藉由國際市場帶動台灣AI機器人的數量與價格競爭力,在國際上取得最佳競爭點,讓台灣在下一階段的AI智慧化機器人領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當前聯盟成員,如工具機和機械業者,正受新台幣匯率升值所苦。工具機公會理事長陳伯佳表示,目前企業經營艱辛,正持續與會員廠商溝通,鼓勵因應不同交易方式,採取適當的金融產品避險措施。
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表示,台灣機械產業以出口為主,廠商當然期待弱勢新台幣,但還是以市場機制為主,廠商更在意與競爭對手國的相對匯率比較,這將牽動台灣的競爭優勢。
目標培育千萬人才 推AI檢定
同日,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舉行第二次顧問會議。會中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針對未來推動「AI新十大建設」所需人才,國發會將強化留才、攬才的誘因及策略。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同日向媒體透露,顧問建議應擴大AI人才庫,範圍從AI技術人才延伸至會使用AI工具的人才,未來不排除推出AI檢定,並將2040年培育百萬人才的目標上調至千萬。
卓榮泰進一步說明,「AI新十大建設」涵蓋「智慧應用」、「關鍵技術」及「數位基磐」三大層面。其中智慧應用將打造本土軟體平台,協助中小企業創新;關鍵技術聚焦矽光子、量子科技與無人載具等;數位基磐則涵蓋法規、人才、算力等,是落實建設的基礎。◇